别样“繁花”

看不懂沪语版《繁花》?那就读一下沈宏非的《繁花(批注本)》吧
青岛早报 2024年01月12日 周洁

  自小说《繁花》问世,很多读者就觉得读起来比较吃力,一是超长的段落,二是难以理解的方言。而电视剧《繁花》热播之后,沪语版本的剧集成了全国观众热议的话题,自然也勾起了观众对于上海方言的探究之欲。如何读懂《繁花》,看懂《繁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繁花(批注本)》无疑成了最好的选择。

  《繁花(批注本)》脱胎于金宇澄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特邀作家沈宏非批注,著名设计师姜庆共排版设计。

  《繁花》穿插于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之间,人物在两个时空交错叠替,以独特的沪语和话本式表达,书写了一部上海的繁华传奇。而《繁花(批注本)》在原著的基础上,对其中的方言词汇、特殊表达、重点情节加以批注和鉴赏,解构《繁花》一书的精巧结构和艺术细节,带领读者深入感受《繁花》的美妙世界。用批注者沈宏非的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看热闹,多少也得有些门道。批注的作用,只能提供一些看热闹的门道。”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荣誉教授,复旦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华说,本来《繁花》就是一轴《清明上河图》式风俗画卷,生动再现“话本”传统的当代活力。围绕沪生、阿宝和小毛及其亲友描绘20世纪下半叶的上海,全方位扫描其物质与心灵世界,不厌其详地铺陈城市景观与日常生活物件的细节,如小说的插图所示,70年代的沪西工厂、40年里卢湾区的路名或某街角的变迁以及各式各样民间自制的不锈钢开瓶器等。金宇澄声称,用画笔替代伟大的相机镜头,记录留存在记忆中的历史城市。

  沈宏非的批注亦步亦趋,对百科全书般浩瀚词语一一作注,不放过一条路名、一个人名、一座商厦、一种品牌……打捞记忆,如对历史遗迹的考古作业,为原作增添了无量文本,不限时空与各种文献相联系,结果是将原作历史化,织入文化网络,蕴含种种物质和情感的微观文化史。举个例子,第六章里梅瑞处理她母亲去香港之后留下的衣饰等物,对于服装面料、皮鞋和旗袍的款式,包括对纽扣款式的描写占了三四页。对这些衣饰的浓描细写不仅勾勒出梅妈的大半人生,也刻意记录市民的物质记忆,而在沈批那里,哪怕是“滚边包纽、暗纽、挖镶、盘香纽”之类,也说得津津有味,平添了无数信息,使这段叙事读似微型时尚文化史。

  在书评人姚晓华看来,《繁花》批注版本,就是沈宏非和原著间“勾搭起哄”的结果。“十多年前看过一本妙书《上流社会知识竞赛》,作者便是沈宏非,沈也是沪上美食大家。”姚晓华认为,沈宏非来批注《繁花》可谓是实至名归,一来和原著作者文风属于一个路子,二来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且同金宇澄又属于同一时代的人,虽说沈不是原著者,但原著中人物、语言、场景处处流窜他自己的影子。“批注者最大的贡献,是让非沪语读者对文中沪语的理解得到解惑,重要且精妙的是批者对原文的出处、出典、意境外延、人物心态深化批得信手拈来、恣意横行、天马行空、中西并举,恨不得把原作者金宇澄比下去。然而有这般文、史、哲、雅、俗、俚、中、西、古、今知识储存并能对原文做出如此传神勾兑能力的实非易事,只有若沈爷这般肥头硕耳、大腹便便之才才可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