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京剧本体 创新时代表达

——浅析京剧《东方大港》的舞台呈现
青岛早报 2023年10月28日 孟聪

《东方大港》演出现场。青岛市京剧院供图

  孟聪

  近年来,在工业生产结构调整升级的大时代背景下,工业题材戏曲被赋予巨大的创作空间,相关创作有所回暖。2023年4月首演的京剧《东方大港》以京剧语汇艺术性地展现山东港口集团青岛港高级别专家张连钢及其“连钢创新团队”自主创造世界奇迹——智能无人全自动化码头(QQCTN)的坎坷历程,全面展现现代化产业工人矢志报国、勇于创新的家国情怀。《东方大港》将古老京剧与现代工业有机融合,是一次守正创新的实践,在人物塑造、内容表达、舞美视觉等各方面都实现了恪守京剧本体之上的时代表达。

  立足行当塑造真实人物形象

  京剧是以行当应工的艺术,生、旦、净、丑每个行当都有相对固定的特征。《东方大港》虽以行当表现人物,但人物置身于工业背景之中,突出他们在工业情境下的心路历程与职业成长,折射出人物多面的状态和情绪,以行当为基础,又不拘泥于行当,还原真实立体的人物形象。

  张连钢作为《东方大港》中的主人公,以老生行当呈现,既有老生行当的稳重,又在特定环境和人物关系下,塑造出不同的人物侧面。张连钢承担着自主创造智能无人全自动化码头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情境下,张连钢是迫切的、紧张的,无论是在港口还是在家中。在家中他急于让妻子同意他参与港口自动化的研发任务,在港口他急于超越国外技术封锁,创造中国奇迹。基于这种“急切”心理,情节上便出现了张连钢在家中与妻子的争执,丈夫想要冲锋陷阵,妻子则担心丈夫的身体。在港口他热切期待快速精准地完成任务,然而时间紧、任务重,“连钢创新团队”四处碰壁,内部也产生了不同意见,张连钢处在各种冲突之下,人物的多面性也由此显现。

  《东方大港》将人物的事业线和家庭线多角度铺展,进一步体现港口自动化建设时他们身处的困境,增添了人物的厚度和可看性,不再只是相对单一的行当勾勒,港口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多面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他们既是永不言弃、冲锋陷阵的事业型港口人,也是每个家庭里最核心的担当。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成功实现目标的过程才更显艰辛,而最后的结果也更加醇香。“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再苦再累一样拼,人人都有追求的梦,梦里梦外一片情……”幕后伴唱将主要人物的心境以平实质朴的语言表露无遗。

  守京剧本体兼具时代特征

  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东方大港》作为新编现代戏,以最新工业产业发展为素材,其舞台呈现必然催生出新的场景内容,而新场景也必定要产生新的外部表达形式。这一切并不是凭空而来,都要以原有程式为基础,并做出符合时代审美和需求的舞台程式表达。《东方大港》这些外在的形式表达有着明显的工业DNA,充满当代工业的质感。自动化无人码头的研发,数据的测算和排查是重要步骤。如何在京剧舞台上表现这种场景,既保持京剧特色又体现时代风貌,《东方大港》匠心巧思以传统京剧中的水旗、车旗为参考,但演员们通过手持图纸进行圆场来表现焦急地研究相关数据的场景,而表现用电脑操作无人码头软件排除障碍时的集体动作,则是电脑凭空“消失”,演员做出无实物的虚拟动作,延续了京剧的虚拟特性,极具观赏性。

  张连钢晕倒被送往医院抢救,众人在急救室外焦急地等待着,此时作为妻子的王晓燕是“静”的,凝重失神的她心里却翻江倒海、忐忑不安,而在她的身后是动起来的人群,众人以圆场表现自身的焦急情绪,一动一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以此衬托出王晓燕焦虑心情。尽管舞台背景是现代化医院,但情感抒发完全是用传统程式动作加以重新编排创作,达到了令观众动容的效果。

  创新舞台视觉引入多媒体

  多媒体舞台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为戏曲舞台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两者紧密融合,利用新科技更好地凸显传统文化的魅力,更符合当代观众的观演需求。在戏曲传统的一桌二椅的基础之上,增添了视觉上的看点,扩展了表现空间和场景,尤其像《东方大港》这样的表现最新科技成果的剧目,传统的舞美道具已经无法表现多样化的技术科研环境,多媒体的舞台呈现就必不可少。

  《东方大港》中多媒体的运用,让观众体验到科技感十足的新时代海港风貌,既不脱离京剧虚拟化的本质要求,又与剧目内容相吻合,产生了极强的视觉冲击。“连钢创新团队”利用电脑测算数据、不断调试的图像,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于舞台大屏,智能感扑面而来,进一步渲染了舞台的“科技”氛围。依靠多媒体技术立体亮相舞台的多彩集装箱,实时模拟出自动化无人码头集装箱运作的场面,直接表现出这一团队的最新科技成果,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传统与现代在这里统一起来,守正与创新在舞台上相得益彰。

  戏曲艺术从来都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快速呼应时代需求。期盼呼应大时代,守正创新,精益求精的《东方大港》,成为一部传得开、立得住、留得下的舞台艺术精品。

  作者简介:孟聪,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现就职青岛市京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