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身特教事业的陈海燕。
从1996年登上讲台,陈海燕老师已在教育路上走过27年。27年来,她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执灯者,是特教路上“星星娃”的点灯人,是数次奔赴乡村的志愿者,是笔耕不辍的记录者,是忠于教育实践的研究者。今年8月,平度市特教中心教师陈海燕荣获2023年度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近日,记者来到学校,在这里记者看到了一位虽已年至半百,但却依然纯粹、热烈地在育人之路上奔跑的“点灯人”。
多次支教 把大爱洒满山野
第一眼看到陈海燕老师,言谈举止温润如玉,谈及27年来的育人之路,渐渐开始深情涌动。回到最初的起点,陈海燕的青春梦想里一直有诗和远方。但她的诗和远方无关享乐,而是心系贫苦地区的孩子们。
2002年9月,28岁的陈海燕被平度教体局选送到贵州省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三完小支教。许多去过那里工作的人都说,20年前的松桃比起当年的平度要迟滞30年,这话不是凭空而来。许多孩子和老人租住一间屋子,有的房子甚至除了屋顶墙壁全是用玉米秸扎的,留守、辍学的孩子之多可想而知。2004年,陈老师收到贵州省铜仁地区教育局发出的邀请,希望她再次参与帮扶工作。次年,平度教体局让她带队,和另外三位老师一起奔赴贵州松桃。她拒绝了局领导让其留在教育局编辑教育杂志的工作,主动要求下到基层学校,一边教学,一边积极投入到当地“普及两基”的工作中去,不管白天工作有多繁重,晚上都会参加当地的夜校,为老乡们扫盲。她还邀请自己的教授、山东省课改小组成员前往,在铜仁地区免费作多场专题报告,并捐赠书籍2000余册,为松桃教育再贡献力量。
2009年,青岛市发起本地偏远学校支教的号召,那个时候的她已是中层干部,但她柔软的内心再次倾向了乡村孩子,她去找校长请缨:“我先报个名,如果没有人去,我就去。”就这样,在马戈庄小学支教的一年里,她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等学科教学,不仅教孩子们“学规矩、学做人”,所带班在同级部每次考试成绩也都名列前茅。
情透纸背 为星星娃“点灯”
陈海燕不仅业务能力过硬,对教育赋予真诚和纯粹。同时,她也是一位用笔记录教育的创作者,一位优秀的作家。作为中国诗歌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她把文学上的才华和对教育的热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把满腔深情化为滴滴甘露。
2018年6月,一次放学偶遇,陈海燕听到学校一位已经升入初中的学生和父亲的对话,引起深思。于是,她向教体局递交了调动申请,要到特殊教育学校去,给这些特别的孩子们写一本书。步入了特殊教育学校后,虽然少了学习成绩上的压力,但却多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来到这里,我的人生变得更加纯粹、简单,人也被这些孩子净化了许多。”陈海燕依稀记得当初踏入特殊教育学校时的不适应,“有点恐惧,害怕紧张,不知道是否能教导好这里的孩子。”她回忆,刚来学校时,她看到一些孩子在被送到学校门口时无法离开父母,控制不了情绪,歇斯底里甚至弄伤老师,心里五味杂陈。后来,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陈海燕加强对特教生的了解,才知道那些看起来像“打”“挠”的举动,其实是他们表达亲近的方式,心里也对这些特殊的孩子产生了发自内心的关爱。
“只有从心底接受这些特别的孩子,才能真正为他们赋予爱和教育。”陈海燕用700多个夜晚,把特殊教育的种种经验记录着、思索着、反省着,也感动着。伴随着夜晚清晰的键盘敲打声,她一次次为孩子们模糊双眼。2020年5月,陈海燕老师出版了这本70万字的刊物《和你在一起》,也是特殊教育学校的第一部纪实著作。陈海燕决定把班里一位患有孤独症的学生作品作为书的封面。“星星的孩子都有属于他们的天空,这幅画虽然看不出什么,但在他们的世界里,却有无法言说的美。” 陈海燕用温情的笔,记录下了她与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
育人之路 只问初心无问西东
“燕子老师好!”爱的传递是相互的,在特教学校里,像陈海燕一样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叫出每一位孩子的名字。同样,备受温暖的学生,也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老师的爱,他们见到陈海燕会热情地打招呼。
陈海燕认为,爱家人是本能,爱陌生人则是能力,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对特殊教育孩子的爱,也应当成为一种社会责任。采访过程中,当记者问起对孩子们的希冀时,她笑了:“继续做一个老师应有的本分,如果有机会,为有绘画天赋的孩子们办一个画展。”只问初心,无问西东。这就是教育,这就是热爱教育的陈海燕老师,她是平度成千上万最美教师中的一员,她的美,美在淡泊,美在纯粹,美在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热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实习记者 龚腾峰 于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