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大学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团队部分教师与学生合影。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第三批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入选名单。青岛理工大学金祖权教授负责的“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师团队”成功入选。截至目前,学校共有3个团队入选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提升混凝土“免疫力”
“混凝土是全球用量最大的建筑类材料,消耗量也最大,道路、桥梁、隧道是用到这类材料的主要领域。”青岛理工大学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师团队侯东帅向记者介绍,然而,像青岛一样的滨海城市,氯盐侵蚀容易引发铁路桥墩等出现裂缝,影响使用寿命。所以,为了保障我国道路运输的安全性,青岛理工大学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师团队,多年来致力于对混凝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涂层保护、性能监测等方法,为混凝土提升“免疫力”。为了监测混凝土性能,他们需要把实验室搬到滨海重大工程现场,一篇篇写满数据的科研论文,为国家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探究提供保障。
据了解,青岛理工大学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师团队,聚焦海洋工程科技前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海洋严酷环境混凝土长寿命的原创性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2018年以来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专项等国家级项目29项。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反应场分子动力学解码混凝土CSH凝胶“基因”,开辟混凝土纳观结构研究领域新方向。构建严酷海洋环境混凝土多因素耐久性设计理论、多物理场变监测方法、多维度提升措施;研发新型筋材、长寿命混凝土、长效涂层等海洋新材料。
为道路桥梁提供“长寿药”
团队注重科研成果转化,采用“协同开发,成果共享”机制 ,解决重大共性关键科学问题,承担科技部、青岛市住建局等产业化项目,协助建成沿海地铁混凝土管片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等生产线;建立耐久性设计方法。
据了解,团队开发的长寿命材料、构建的监测与评估体系等应用于胶州湾海底隧道、青岛地铁、青连铁路、台山核电等重大工程,保障海洋工程百年服役寿命。团队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高速等共建科教、产教联合研究生培养模式,合建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助力土木工程学科获批山东省高峰学科 (全省共13个学科),获批省内首个土木水利专业博士授权点。
科研反哺教学培育带头人
青岛理工大学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师团队在赵铁军教授、Wittmann院士和金祖权教授带领下,依托“海洋环境混凝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开展工作,建设建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国内外融合、海洋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团队。
团队将爱国情怀、工程伦理精神、绿色发展理念、公民道德素养融入教学科研中。指导学生科研立项和国创省创共71项,培养的研究生累计18人次获得省优博、优硕和研究生优秀成果奖,毕业学生已成长为国家级人才、国企带头人,并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积极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与学科前沿课程。吕平教授承担的“土木工程材料”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一流课程;“绿色高性能商品混凝土制备及性能调控虚拟仿真实验”获批山东省一流课程。
新闻看点
培育“四有”好老师和“大先生”
创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是青岛理工大学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青岛理工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自创建以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青岛理工大学将以创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为契机,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凝聚团队合力,引导教师“心怀国之大者”,培育一大批“四有”好老师和“大先生”,为学校“双高”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为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理工力量。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钟尚蕾 图片由校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