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海岸新区王台街道徐村,农机手驾驶着收割机抢收小麦。
早报6月8日讯 芒种的微风吹过,青岛的万顷麦田铺满金黄,丰收盛景如诗如画。6月8日,位于平度市蓼兰镇的青农种子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热闹异常,青岛市农技中心正在这里举行全市绿色增粮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培训会。成熟的麦穗颗粒饱满、随风摇曳,200多人的观摩队伍在田间地头穿梭,观摩新品种,学习新技术,共同探寻绿色增粮背后的科技密码。
良种是丰产丰收的关键
庄稼种得好,良种是关键。“青农6号、青农7号、青农1931等10个品种是在青岛市农技中心等单位的指导下,我们自主选育并通过审定的新品种,其中青农6号、青农1931还通过了国审。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这些品种综合表现良好,受到种植户的普遍欢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在小麦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基地经理侯元江向大家介绍。
品种好不好,田间看表现。一块块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田规划得整齐有序,30个小麦新品种表现各异,专家逐一向大家介绍各个品种的特征特性及田间表现。与会人员仔细观察小麦的株型、株高、麦穗饱满程度,对小麦长势、抗病能力、产量等情况进行探讨交流。现场同时安排了花生新品种新技术观摩活动,展示花生新品种62个,大面积示范7个花生品种,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高油酸花生品种。
良田是丰产丰收的根基
“加强良田建设,重点掌握好‘改、培、保、控’四字要领,因地制宜,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在一片长势较好的麦田旁,青岛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李民正向大家讲授提升耕地质量四个方面的技术要领。
“这个是农牧有机废弃物生物多效堆肥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堆肥原料取材于周边的菌渣、牛粪以及基地自产的花生壳、小麦秸秆。腐熟菌剂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产品,整个条垛发酵周期为15—21天。通过就地堆肥、化废为宝,既解决了农村秸秆乱堆乱放、畜禽粪便污染等问题,又提升了基地的耕地质量和作物产量。”在堆肥技术观摩现场,青岛和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倪海平博士介绍说。
“我们在这片小麦田里进行了黄金氮、海藻多糖、糖肽磷钾等海藻功能肥的试验示范,可有效促进小麦早期根系生长,提高穗分化质量,还能促进籽粒形成、加速灌浆,增强小麦抗逆能力。”来自青岛海大生物集团公司的秦慧芳就新型肥料的试验效果同与会者热情交流。
良法是单产提升的支撑
“我们将‘治未病’的健康理念植入农业服务,在小麦生产中采用了土壤健康、植物营养、绿色防控‘三板斧’全程解决方案,有效提升了小麦产量和品质。”针对小麦增产增收技术,青岛德地得农化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李爽自有一套“独门秘籍”。
“针对我市农业水资源缺乏、水肥利用率低、劳动力短缺等问题,我们与农技推广部门协同攻关,对科学选种、激光平地、精量播种、生物堆肥、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微生物菌肥根际调控、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及智能农机作业等单项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形成了以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为核心的‘超吨半粮’绿色增产技术模式。”说起“超吨半粮”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山东省玉米产业体系岗位专家、青岛农业大学姜雯教授侃侃而谈。青岛市农技中心聚力开展科技攻关和技术推广,小麦高产攻关田实现亩产800公斤以上超高产水平,被列为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推广经验入选全国种植业典型案例。
创新是产能提升的动力
“去年安排了12个品种、7个播期的小麦晚播试验。经测产,10月下旬播种的亩产大多在1100—1200斤,11月上旬播种的亩产大多在1000—1100斤,11月中旬播种的亩产大多在900—1000斤,11月下旬播种的‘一根针’‘土里捂’亩产大多在800—900斤。去年晚播试验的12个品种中,青农6号各个播期都实现丰产。因此,只要品种选择得当、管理跟得上,晚播小麦也能获得丰产丰收。”在小麦晚播试验区,青岛市农技中心高级农艺师孙旭亮如数家珍。针对小麦生产上存在受不利天气等因素影响不能适期播种的情况,青岛市农技中心连续两年安排了小麦晚播试验,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播期小麦品种的长势表现,指导全市小麦因苗管理,同时为晚播小麦在品种选择、播量确定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技术支撑全市小麦均衡增产。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孙晶 通讯员 丁厚冉 常嘉琪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