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观看 活动视频
参观“老商店”购买青岛特产让人倍感亲切。
青岛老建筑模型吸引读者目光。
10月27日,早报银龄俱乐部组织中老年读者参观了位于中山路上的城市记忆馆,城市记忆馆里陈列的一件件老物件,让人触景生情,怀旧心理与沉浸相互融合,模糊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仿佛置身于时空隧道……
故地重游
“这台缝纫机陪伴我60年”
“这台老式缝纫机是我捐赠的。”在城市记忆馆展厅里,68岁的孟国华指着一台鹰轮牌老式缝纫机对记者说。“这台缝纫机是我妈妈60多年前买的,妈妈用这台缝纫机加工帽子、缝制花边贴补家用,我10岁就会用缝纫机,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干加工活。这台缝纫机在我们家有60多年,中间几次搬家我都不舍得扔掉,它承载着我们一家人很多故事,把它捐给博物馆,我觉得是它最好的归宿。”孟国华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抚摸着缝纫机,眼神中透露出留恋,更多的是欣慰。
走进城市记忆馆,74岁的于涛看着眼前的一切感觉既熟悉又陌生。“20世纪70年代,我们分配工作到青岛药材站,在这里工作了很多年,这个展厅的位置,以前是我们单位的大礼堂,能容纳800多人,我们以前就在这里学习中医药理知识……”于涛告诉记者,他看到早报组织读者参观城市记忆馆,就赶紧叫上自己以前的老同事报名参加,“我们很怀念以前工作的地方,也很好奇现在它变成了什么样子,对这里我们有着特殊的感情,今天能够故地重游感觉很高兴,我们年轻时候为祖国的医药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时候炒药、制药很辛苦,但是很有意义。”于涛还特意带来了他自己培育的植物,送给城市记忆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参观城市记忆馆给我们很大的触动,我们要记住过往,珍惜现在,建设未来。”于涛说。
特别感受
“参加活动每次都有收获”
“曾经,每逢周日休息,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上街里’。中山路是我和妹妹童年少年时代满怀欣喜的一条路,为了省下五分钱车票,我们两个小姑娘坐2路车到市立医院下车,然后一直走到中山路,先去环球商店买钢笔,然后去劈柴院吃豆腐脑,我们两个人只要一碗豆腐脑,两个火烧,你一口我一口,吃得真香,那滋味直到现在我还记得。”53岁的俞美林回忆起了童年上街里的经历。“中山路是我们成长记忆中一条特别难忘的路,曾经的繁华,曾经的沧桑,都留有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这记忆铭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真是感慨万千!”
“我自己是20世纪90年代就业时就在商店做营业员,那时候叫站柜台,我们站在柜台里面,顾客站在外面,顾客需要什么就给他们拿什么。我当时卖的就是暖瓶,水壶,脸盆,搪瓷茶缸。”俞美林一边说着,一边站到“柜台”里,举手投足间,仿佛又回到了自己年轻时工作的岗位上。“记得那时候结婚,妈妈都要给女儿准备红色脸盆和红色暖瓶。单位里开运动会发奖品最喜欢买搪瓷茶缸。后来,封闭式的柜台变成了开放式的自选商场,我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现在已经退休了,能在这里看到老青岛人当年的生活场景,感到非常亲切,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俞美林激动地说。作为早报银龄俱乐部的成员,俞美林经常参加早报组织的活动,“银龄俱乐部的活动很有意义,每次都有新收获。”
特殊记忆
穿越时空寻找城市记忆
整个参观过程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百年中山路沉浸式影院,带领大家“飞行”穿越中山路的百年时光,带来多感官沉浸式体验。影片将“中山路”拟人化,以第一人称自述、回忆,搭配场景还原,以建筑为线索,引出街区中的各种故事。用5分钟看尽一条路的百年历史,结合新媒体沉浸形式,营造了一个“真实”空间,为游览者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一眼百年,沉浸感消解了现实与虚幻的边界,使得中山路的历史不只是可读,更是可视、可感的。游览者以类似陪伴者的角色伴随中山路成长,从而产生一种更深的情感纽带。
在城市记忆馆,另一个吸引人眼球的地方是百年商街变迁光影巴士,通过虚实结合的新型沙盘,带领游览者观看不同年代的商业发展历史。这辆“公交车”内部还原了20世纪80年代的装饰风格,“车窗”为4台65寸显示器,播放中山路建筑互动影像展。游客坐在座椅上,看着向后飞驰的画面,伴随着逼真的环境音效,仿佛“穿越”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山路。
城市记忆馆位于市南区中山路72号,以中山路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形成为主线,沿时代顺序设置老街寻踪、红色印迹、商业母脉、文化繁兴、经典建筑、时尚风情6个部分。展馆通过对近年来陆续发现的老照片和其他历史文献资源的梳理组合,利用多层次的图文展示,配合实物以及AR、VR等多媒体手法,展现了青岛自1891年建置开始直至2022年的城市发展历程。
本版撰稿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宋振涛
本版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