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好“民生需求”擦亮急救底色

青岛早报 2022年06月21日

近年来,青岛市急救中心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持续加大院前公共服务供给,织密院前急救体系保障网,稳步推进院前急救工作在进位争先、走在前列上不断取得新佳绩,促进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2021年,在全面打赢疫情防控战的同时,接听电话量派车量、救治转运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1%、14.7%、8.4%,市内四区急救半径平均已达到2.1公里、院前危重症处置率100%、救护车派车率100%、政府指令性任务完成率100%。

构建“大急救”发展新格局

  青岛市急救中心始终坚持 “大卫生、大健康、大急救”发展理念,理顺“缺位”与“补位”关系,针对院前急救区(市)财政资金投入不均衡、急救站点布局不完善等问题,全市统筹谋划、摸清底数、准确定位,推动完善院前救体系建设、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等4个项目分别纳入2014年、2017年-2019年、2021年、2022年的市办实事项目,科学增站建点,提升服务能力,并规范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加入到院前急救运行网络中来。

  大力推动市办实事的成功做法向莱西、胶州、平度三市推进,有效促进我市城乡一体化院前急救体系布局不断完善。目前全市日运行急救站139个、急救单元177个,推进市内四区急救半径平均已达到2.1公里,有效缩短院前急救服务半径和救援反应时间。充分调动院前服务挂靠医疗机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青岛市在全省率先实现平均5万人口建设1个急救单元的地级城市。

培育急救高质量发展新业态

  青岛市急救中心2014年市办实事“完善院前急救体系建设”项目,在全国首创给予急救单元建设及运行费补偿政策,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示范与借鉴意义,院前急救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通道。

  2017年-2019年市办实事“强化院前急救能力建设”项目新建55个急救单元,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服务和运行费补偿机制,稳步扩大补偿覆盖面,采取区(市)两级财政4:6补助方式,对市内六区的网络医院急救站按324元/车次标准给予运行费补偿,补偿机制和幅度居于国内行业前列。

强化航空医疗体系新合力

  2019年,青岛市急救中心列入国家71家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单位之一。在航空医疗体系建设上先行先试,以成熟的政府购买服务形式,5年投资1.47亿元推进航空医疗救援能力建设,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以急救中心为主体、以急救与非急救为支撑、以胶东经济圈为平台、以多家通航公司为载体的胶东经济圈航空急救一体化发展的网络体系。不断完善胶东五市院前急救指挥调度、救护转运、信息共享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2架医疗构型H135直升机24小时护航胶东五市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016年以来成功实施直升机紧急救护24人次,连续4次摘取中国航空医疗救援国际会议年度急救机构奖项,社会反响强烈。

跑出保障生命安全新速度

  随着城市功能区域不断扩展,院前急救服务范围快速扩大,突发事件和医疗保障任务不断增多,青岛市急救中心以2021年市办实事 “加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项目为抓手,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备,并以此为支撑建立全省首个紧急医学救援单元,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近年来,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创伤等五大中心类急危重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2022年,市急救中心推动“优化急诊急救资源配置,提升急危重症抢救效率”项目又列入市政府实办实事,在国内建立首个以青岛市急救中心为主体、各综合医疗机构为支撑的院前“五大中心”救治体系。在全市34家二级及以上具备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中心急危重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和132个院前医疗急救站点部署专业的质控分析工具。以“急救绿道智能支持系统”构建院前 “五大中心”急救网络体系,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作用,建立院前院内信息实时共享的网络通道,对五类急危重症实施快速评估、准确鉴别、合理分流、高效救治。年度实现院前首次医疗接触到院内救治时间中位数降低5%以上的目标,每年接受院前急救服务的20余万人在此项目中直接获益。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杨健 通讯员 宋茜茜 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