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缆穿海 小管岛将通大网电

青岛早报 2022年04月08日

小管岛,位于胶东半岛南岸的黄海之滨,即墨区鳌山卫东部海湾之中,面积约0.29平方公里。从地理位置看,小管岛如同镶嵌在青岛东部海湾中的一颗珍珠,从没开发过的原始生态环境令人神往。岛上原住居民25户,传统的捕捞生活方式,在这座海岛上已经沿袭了200多年。没有开发过的小管岛,秀美的自然风貌令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被称为“海上花园”。

  长久以来,岛上居民依靠各家安装的风力发电机和太阳能电池板提供电能,使用蓄电池储存电能,导致无法使用空调、电暖气和冰箱等大功率电器,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今年69岁的冯淑芹,在岛上出生成长、结婚生子,可以说小管岛就是她的全世界。

  清明节前,记者在冯淑芹家中看到,安装在老人家房顶的太阳能电池板,与不远处的大海,还有旁边的几棵大梧桐“同框”,形成一道独特的海岛风景。站在太阳能电池板前,冯淑芹想起了儿时的记忆:小时候,父辈出海打鱼,女娃在家里修修补补,一年到头很少登陆上岸。后来她在岛上结婚生子,过着平淡幸福的海岛生活。

  “现在回忆起年轻时的经历,海岛上的生活虽然平淡无奇,但也有许多妙趣横生和浪漫的故事,这种生活感受是独特的,甚至是唯一的。”冯淑芹说,上世纪90年代,岛上的居民都用油灯照明,后来有了一种石气灯。多年之后,家家户户又安装上了风车,利用风力发电。海岛上的风虽然比陆地上大一些,但也常常因风力不稳定而停电。那时候,岛上看不了电视,到了晚上基本上没有什么活动,顶多是邻居之间互相串门,或打牌娱乐,或聊聊家常。

  “大约在10多年前吧,岛上才开始有了太阳能,靠太阳能发电比风力好多了,所以原来的风车就退出了海岛的用电历史。 ”冯淑芹说,她从小在岛上长大,现在孩子都搬到陆地上居住,只有她和老伴一直住在岛上。听说小管岛马上就要通大网电的消息,冯淑芹高兴地直说好。

每一名居民都是“节电标兵”

  近日,记者乘快艇经过20多分钟的海上航行,便来到了小管岛上。原来风力发电的风车已经不见了踪影,每户人家的屋顶上都安装着太阳能电池板,给人一种特别环保的原始感觉。岛上的民宅多就地取材,采用岛上石材建造而成,有着独特的海洋性特点,这里原来的25户原住居民,多年来由于条件受限,不少年轻一代已经搬到了陆地上居住。因为家里有渔船,这些居民隔三差五就会上岛一次,成为青岛少有的“两栖”居民。

  今年50岁的顾守之,自小在岛上长大,头枕波涛入眠,听着海浪醒来。哪天风浪大,哪天无风浪,他伸手一试风力,观察一下海水颜色便可预知。可以说,他对这个海岛的每一片土地都十分熟悉。去年,顾守之在鳌山卫街道购买了房子,开始了陆地和海岛“两栖”生活。因为对小管岛有着深厚的故土情怀,所以每隔几天不上岛看看,心里就会感觉极不舒服。热情好客的顾守之,带着记者边走边介绍岛上有关“节约用电”的故事。

  20年前,小管岛上还没有太阳能电池板,只有依靠风车发电,每家每户都安装有风车。 “大风车呀吱吱地转……”这样的风景在老顾眼里,已是再平常不过。 “小管岛很长时间都是靠风力发电生活。虽然岛上的风力还行,但电能还是相当有限,甚至连日常照明都有些紧张。”老顾说,他20多岁以前,岛上都是点油灯,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小管岛的居民才开始陆续安装上了风力发电的装备。由于电能有限,居民们一般都安装两套设备,一套储备电能,以防电能不够。即便是这样,居民平常用电,也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丝毫奢侈的想法。后来家家户户又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电能虽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遇到风力不足和连阴天时,电能储备就会更弱,甚至许多时候晚上电能不够,连看电视都成了一种奢望,家里平时也只开一个电灯。有时遇到特殊天气,还经常出现断电的情况。

  “长期以来,岛上的居民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也是为了节省电能。如果要说节约用电,小管岛上的每一名居民都可以评上‘节约用电标兵’了。”老顾笑了笑幽默地说道。

通大网电后打算发展旅游业

  这几天,小管岛上的居民心里都乐开了花,尤其是顾守之,连走路都哼着“好日子”的曲调。为啥?因为小管岛就要通大网电了。这个消息在平常人眼里也许很难理解,但对于老顾和小管岛上的原住居民来说,那就太不寻常了。这一天,是小管岛居民一直盼望的,也是真正称得上能载入小管岛发展史册的历史性时刻,更意味着小管岛迎来美好生活的开始。

  如今依然靠出海打鱼为生的顾守之,虽然在岸上有了新家,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小管岛才是他真正意义上的家,这里有他太多的乡愁回忆,有他喜欢做的事情和快乐。其实,从小管岛供电工程启动开始,老顾便和岛上居民一起,盼着小管岛能早日通上大网电。

  前不久,顾守之在岸上住了刚一天时间,听说小管岛上的变电站建好了,接下来就要开始海底电缆敷设了。按照这个进展速度,预计离岛上通电的时间也不会太远了。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一大早,老顾看了看风速,便立即架着小船回到了岛上。

  “等通电后,岛上可以做的事情就多了。以前虽然有电,但功率太小根本无法使用冰箱、空调等大功率电器。 ”老顾盘算着,通电后他想把岛上的几间房子改成民宿,或者开个特色渔家宴啥的,自己出海捕捞本地小海鲜,等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小管岛的游客自然就会多起来。

  回岛发展旅游业,不仅仅是顾守之一个人的想法。虽然现在长住在岛上的居民越来越少,但通电后,像顾守之这样的“两栖”原住居民,回到小管岛的家中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渐成共识。日前顾守之给记者打电话兴奋地说,岛上马上就要通电了,清明节这几天他一直在岛上住,还在附近撒了几网,一网收获了上百斤虾虎。想到通电后岛上会有大发展,顾守之感觉这日子越过越好,心里特别高兴。

幕后

通电工程攻克的

那些难题

  为解决岛上用电问题,结束小管岛无长明电的历史,国网青岛市即墨区供电公司正式立项,通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在今年4月完成了小管岛供电工程。早报记者跟踪采访了小管岛通电的最后一段重要历程。

  “小管岛通大网电工程,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技术难题,终于要正式通电了。”国网青岛市即墨区供电公司鳌山卫供电所所长刘克宁介绍,小管岛通大网电工程投资1.5亿元,工程包含了陆地电缆、管沟、环网柜、架空线路等施工方式,几乎涵盖了配网工程所有涉及的技术领域。其中,根据海岛供电的特殊性,工程采取了以下特殊工艺技术:考虑后期大管岛、马岛等岛屿供电以及海上风电接入等因素,海底电缆采用双回截面电缆,可以满足后期发展需求。海缆敷设采取铸铁套管加海底冲埋相结合的方式,靠近岸边有礁石,采用铸铁套管防止海缆与岩石摩擦,海底泥沙区段采取高压水枪冲埋,可在海底冲出2.5米深的沟槽,海缆放在沟槽里,海水潮汐作用将海缆掩埋,起到保护海缆的作用。

  记者在小管岛上看到,已建成的两个箱式变压器是海底电缆的接入口,通过箱变将电连接到岛民家中。因岛上环境特殊,岛上设备均采用了防潮和抗盐碱技术,考虑到海岛运输的特殊性,岛上设备采取预制舱段方式运输,即将设备切块,最大一块不超过7吨,运输到岛上后将各舱段进行连接,做好防水处理后即可送电,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

  国网青岛市即墨区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配电运维管理专工贾雪艺介绍,工程建成后,可将小管岛并入大电网,结束无长明电历史,有利于改善岛上居民的生活,有利于海岛开发和生态保护。从长远看,小管岛通大网电工程意义非凡:首先,可作为海上风电接入点,实现海上风电并入电网的节点;其次可作为周边岛屿,如大管岛、马岛、兔子岛供电的接入点,为后期“岛岛通电”打下基础。

规划

倾力打造首个科技示范岛

  小管岛是山东589个海岛之一。随着海岛正式通电,在这片蕴藏着后发能量的“蓝色土地”,正在打开一幅“齐鲁最美海岛”的蓝图画卷。记者了解到,即墨区结合海岛实际情况,以“保护性利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海上花园,发展高端旅游”为主要内容,围绕“海岛生态保护显著加强、海岛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海岛生态经济转型升级、海岛科技创新示范先行”的总体目标,着力构建“一村二场三中心”的小管岛空间格局,实现海岛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共赢。

  目前,小管岛正在朝着“海上花园”的目标努力。在保护性开发建设中,岛上有不少原住居民参与到了开发中。负责小管岛保护性开发的负责人介绍,小管岛作为一个离岸小岛,尽管拥有天然优越的资源禀赋,但多年来由于人口稀少、未经开发等因素,一直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状态,村庄逐渐衰败,留岛人口越来越少,急需在当前抓住区域经济发展、旅游经济勃发的契机,寻求自身的华丽转身。

  小管岛村如何突出自身特色、塑造品牌和口碑。青岛市作为滨海旅游重点城市,在海岛旅游这一环节却有所缺失,小管岛将结合区域环境、历史文化、自身资源,研究梳理小管岛独树一帜的特色并树立鲜明品牌,对小管岛陆地与海洋两方面都进行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保留岛上原始山林,保护动植物多样性,拆除海水养殖箱,恢复自然生态海岸线。

  记者通过 《青岛鳌山湾省级海洋公园总体规划(2018-2025年)》得知,鳌山湾省级海洋公园位于青岛市东部崂山湾。海洋公园的主导功能是:以保护大小管岛名贵古树与林地、岛屿周边礁石景观及海洋生物资源为基础,积极发展海岛休闲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引导保护性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建设集海岛生态系统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省级海洋公园。

  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海岛样板的目标,即墨区精准定位,精心绘制海岛规划“蓝图”。编制了《小管岛村镇规划方案》《小管岛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小管岛园林设计方案》《小管岛保护利用试点方案》,编制上报了蓝色海湾项目方案。未来几年,即墨区将进一步合理规划,从建设海岛开发示范区、海洋科技示范区、渔村保留改造区、海洋度假体验区入手,倾力将小管岛打造成首个以海洋科技展示为主题的科技示范岛。

链接

“世外桃源”小管岛

  小管岛村属即墨区鳌山卫街道一个行政村。全村共有25户,总人口67人,以捕捞养殖为主要生计。据史料记载,17世纪开始,青岛周边渔民近海捕鱼频繁,为躲避风浪,有隋姓渔民在岛上建设简易茅屋居住生活。 19世纪末、20世纪初,陆续有即墨盘龙庄社区冯家和社区的刘姓、顾姓、冯姓渔民在岛上生活。

  踏上小管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海上花园”的“招牌”:一条新修的青石路,也是岛上的主干道。走在这条路上,可以看到与城市完全不同、与一般农村也不一样的景象:岛上植被郁郁葱葱,这里没有汽车,整座小岛仿佛融入蓝天碧海之间的一处世外桃源。

  登临岛上,如入桃源,超然物外。清晨观日出,堪称胜景。于岛上东眺,千顷锦缎般的大海徐徐托出一轮红日,景色甚为壮观。西望崂山诸峰,就像巨幅壁画悬于九天之上,若遇云雾缭绕,则如变幻莫测的仙山琼阁一般。在西北面的码头登岛,可见岛上处处竹影婆娑,青草幽幽,林木参天,岩礁怪奇,堪称“天然的石雕艺术博物馆”。

  记者探访中得知,小管岛地处青岛蓝谷核心区,海岛岸线2.75公里。小岛呈南北走向,长0.95公里、宽0.3公里,距离大陆最近点3.5公里。海岛周边海域水质优良、生态环境良好、海产资源丰富,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得天独厚、禀赋丰裕。这座位于青岛鳌山卫东部海域的 “齐鲁最美海岛”的另一面,却是闭塞与落后:缺淡水、不通电,简陋的小渔船是岛民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宋清晨

工作人员在铺设通往小管岛的海底电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