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这句诗是人体器官捐献者最好的写照。3月30日,青岛早报刊登标题为《他走了,他还在——青岛23岁小伙脑死亡去世,捐献出器官让9人“重生”》的新闻,这场不同寻常的生命接力,让很多人为之感动。一个生命的陨落是不幸的,但其生命可以通过器官捐献以另外一种形式得以延续。这些付出大爱的人,大家从未忘记,而器官捐献的受赠者更不会忘记胜似亲人的“陌生人”。近日,早报记者采访了王女士(化名),她的母亲正是因为成功接受了肝移植手术,才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相依为命母女情深
来自潍坊的王女士的父亲早年因意外去世,母亲一个人把她拉扯长大。“我母亲对父亲感情很深,每到忌日都会到墓前祭奠,从没有间断。”王女士回忆起家庭往事,不禁落泪。
从小看着母亲辛苦维持着这个小家,懂事的王女士也从未让母亲担心,本科以优异的成绩被吉林某大学录取,而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博士。去年4月,在北京某大学攻读博士后的王女士把母亲接到身边,想让母亲享受一下安逸的生活。可正当母女俩准备走向更加美好的生活时,厄运却再次降临。
“我母亲的肝脏一直不太好,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她得了肝硬化。就在去年,我们还一起爬长城、逛后海,丝毫没有察觉到她身体有问题。去年年底,我来到青岛某高校就职,把母亲接到了青岛。11月,母亲说身体不舒服,想要回老家潍坊。”王女士告诉记者。此后,王女士一有空闲就跟母亲联系,但母亲始终报喜不报忧,从未说过身体有什么不适。
“她1月初觉得自己患上了黄疸,便去医院检查,1月8日,母亲给我打电话,说自己是肝衰竭。”王女士说,当时她听到“肝衰竭”3个字,真的如同五雷轰顶。之后,王女士抱着“可能逆转”的希望,带着母亲做了8次人工肝治疗,但病情一直没有好转。 “医生当时对我说,我母亲的病情非常严重,只有接受肝移植才有希望,但肝移植的费用比较高。如果不做的话,就只能转下级医院接受保守治疗。”王女士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不能放弃!
等来奇迹接受移植
“我和丈夫带着母亲来到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接诊的医生检查了我母亲的情况后,直接联系了青大附院肝病内科的饶伟主任。 ”饶伟医生看了各种检查材料并认真分析后,告诉王女士:“你母亲的情况确实不太好,目前只能依靠肝移植来解决。如果想要积极治疗的话,建议尽快转院。 ”尽管王女士刚刚参加工作,手里基本上没有积蓄,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点了头。在饶伟医生的帮助下,王女士的母亲很快被转诊到青大附院崂山院区器官移植中心。
“转来崂山院区的时候,我母亲已经神志不清了,嘴里还一直念叨着:这是在家吧,是潍坊吧。”王女士回忆起来不禁流泪,“我母亲还拉着我爱人的手叫着我父亲的名字,一声声就像子弹打在我心里,我感觉自己的情绪就在崩溃的边缘。 ”
之后的日子,王女士一家人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也在等待着合适的肝源,尽管中间也有过一些波折,但最终还是非常幸运地等到了肝源,成功地接受了肝移植手术。
素未谋面“赠与”生命
目前王女士母亲身体恢复得很好,各项指标也逐渐恢复正常,体质也有了明显改善。而她知道,这一切都来自于给她捐献肝脏的器官捐献者。 “虽然他对我们来说就像一个陌生人,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但在我们一家人心里,他就是英雄。他在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选择了帮助别人,用这种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谢幕。是他给予了我母亲这份珍贵的礼物,让她的生命得以延续下去。 ”王女士激动地说,“在痛苦与无望中,我们全家幸运地得到了最宝贵的生命馈赠。虽然我们未曾见过面,这位英雄却把最宝贵的生命礼物无私地捐赠给了我的母亲。 ”
“现在回忆起来,还是非常感谢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医护人员给我们家的帮助,多亏饶伟主任耐心地告诉我们整个移植过程需要的费用和注意事项,我和丈夫才知道,肝移植的费用,我们踮起脚还是能碰到的。 ”王女士告诉早报记者,非常感谢饶伟主任这么认真热心地跟自己沟通,协商解决方案,母亲才会有重生的转机。 “我也很感谢后来蔡金贞主任、张勇医生,每次到了病床前都会很仔细地问诊。蔡金贞主任知道我们家情况后,也常常带来鼓励跟关心,让我们全家都充满了希望。 ”
心怀感恩回报社会
由于器官捐献遵循的“双盲原则”,捐献人和家属,尽管永远都无法见面,甚至无法知晓对方的姓名,但感恩之心将贯穿着肝移植受者的整个生命。
“我觉得真的很幸运,我们要更加感恩,加倍珍惜。 ”王女士告诉记者,今后她会带着捐献者的爱和责任去生活,好好地照顾母亲。对个人而言,她也会更加珍惜以后每一天的生活,继续努力工作。 “我是一名教师,希望以后能够以教育从业者的身份继续奉献自己,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捐献者的这份爱换一种方式回报给社会。同时,我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希望自己能够踏踏实实地干实事,回馈祖国,回报社会,将爱延续。 ”王女士表示。
董老(左)捐赠5000元致敬捐献者家庭。
一笔特殊的捐款
“这位23岁的小伙子捐献器官挽救了9个人,他的事迹太让人感动了。我想捐赠5000元钱,请帮助我转交给他的家人。”4月6日下午,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佳木斯路院区接待了一名特殊的捐款者——86岁的军休干部董老。老人拿着3月30日、3月31日的青岛早报,指着《他走了,他还在 青岛23岁小伙脑死亡去世 捐献出器官让9人“重生”》的新闻说:“太心痛了!他这种大爱一定要延续下去。 ”
向捐献者家庭致敬
3月30日,青岛早报刊登的《他走了,他还在 青岛23岁小伙脑死亡去世 捐献出器官让9人“重生”》新闻引起很多人共鸣。一位23岁的青岛小伙因病去世后,父母替他捐出了心脏、双肺、双肾、肝脏以及一对眼角膜,用于挽救他人生命。 86岁的军休干部董老看到新闻后,杨先生一家人大爱精神一直牵动着他的心。
“这个小伙子才23岁,大好的青春刚刚开始,在这个家庭最困难的时候,还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还会想到把自己的器官捐给别人,这种精神太可贵了! ”董老胸前戴着党徽,眼中噙满了泪水,把5000元捐款交给军休服务中心负责人。他还叮嘱记者不要透露自己的姓名,他只想将自己的心意传达给捐献者家属,“看到这个新闻,我内心的酸楚和敬佩难以言喻。我们应该向他致敬,希望我的一点心意能够给他的家人带去些许安慰和温暖。 ”
热心公益一直在“路上”
1936年出生的董老,1959年3月入伍,1962年10月入党。董老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奉献力量。1977年,董老所在部队有26名人员没有住所,无法把家属接到身边,董老一直想帮助他们解决家人团聚的问题,他各方协调,终于建起了能够让30个家庭“团圆”的小楼。
军休中心负责人介绍,董老数次捐款捐物,还曾资助困难学生,把关心教育下一代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早在2012年,董老得知有大学生因家庭贫困辍学后,便主动拿出5000元积蓄,捐赠给贫困学生。 “我小时候就因为家里困难上不起学,现在又看到有学生因贫困辍学,心里很难受。 ”董老表示,自己平时不讲究吃穿,只希望用自己的积蓄帮大学生上学。董老的行为被三分中心的军休人员得知后,老干部和职工也纷纷解囊,几天时间就汇集了6000多元捐款,一并送到了青岛市慈善总会。也许,这笔捐款能帮到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但这份义举触动的善良却无法用数字估量。
当工作人员告诉董老,等联系上器官捐献者家属后,请他一起去将捐款送上门,董老说:“不用,你们代表我把钱捐出去就行了,我是看到这个小伙子这么年轻,这种帮助别人的善举把我感动了,再说我捐这点钱也起不到什么大作用,我只想安慰一下这善良的一家人,也算是我为社会出一份力。 ”
本版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徐小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