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书店的“拉锯战”

青岛早报 2021年11月19日

初冬时节,这座城市已经有了深深寒意,如是书店(国信店)即将闭店的消息在风中流转。

  还记得七年前的那个春天,“如是书店”成为青岛文化圈人们口中的高频词汇。因为两位好友在创办时即参与其中,我得以提前知道“如是”这个名字。当时很惊喜,想起佛经里开头的“如是我闻”四字,有无尽的遐思,好像是对这座城市文化的“起兴”。

  这七年里,如是书店做了不少事,这是人人都看在眼里的。国信店作为如是书店的第一家店,是很多文化事件的发生现场。北岛来过、余秀华来过、梁鸿来过;小河来过、万晓利来过、周云蓬来过……很多朋友在这里做过新书签售、讲座、沙龙。我也在这里做了自己第一本书《刀头上的绝响》的签售,还跟很多大学生朋友一起聊过如何为这座城市更好地发声。

  坐在国信店的大台阶上,可以看见很多具有全国知名度的作家身影,或平静、或激昂、或沉思、或莞尔;站在台前也是欣喜的,有那么多熟悉或陌生的朋友,一起交流,心怀相近的律动;楼下的如是美术馆里,常常有精彩的展览,新锐而多元。我们一起关心文化、关心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我们安身立命的这座城市。

  这七年里,我常常为青岛有这样一家书店而开心。跟外地朋友聊起时,建议他们来青岛一定去坐坐。这是一家“全国最美书店”,有人文的温度,也有青岛的特色。说实话,我不太在意别人口中“青岛是文化荒漠”这种说法。我生活在这里,是不是荒漠自己很清楚,无须解释,也不用辩白。我只是希望他们去看看,带点分享的意思。

  这七年里,我写过一些文章,谈青岛的文化氛围越来越好,谈青岛的书香越来越浓,谈青岛的书店如何摇曳多姿,一些公开数据也显示,青岛的城市阅读指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比如,在2019年全民阅读排行榜中,青岛城市阅读指数位居全国第四,排在深圳、苏州和北京之后……当然,这里面掺杂着一些概念,而概念常常是隔膜的。更多时候,我们还是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比如,一个多月前的某个晚上,我下班后去书店,国信体育场中有打鼓的,有健身的,一派热闹,另一旁的如是书店(国信店)里很安静,但也有人坐着看书,有人在选书,很祥和。一个多月过去,国信店就要闭店了。

  七年时间,不算短了。如果说“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话,七年里早已与城市深度契入,也早已冷暖自知了。

  疫情之下,很多行业过得都不容易,书店也深受影响。很多线下签售取消,顾客减少,图书销量锐减,相关文创、咖啡等板块皆受重创。对经营者来说,这是巨大的挑战。一家书店也是一座城池,面临着没有硝烟的拉锯战。攻与守,存与亡,每天都在上演。作为消费者,我理解如是书店所面临的困境,但也只能祝愿它能挺过去。

  五年前的那个夏天,学苑书店高密路店闭店,那里承载了青岛无数爱书人的青春记忆。很多人坐在那里弹琴、唱歌、小酌,依依不舍。 转眼来到这个初冬,如是书店(国信店)也即将闭店,这里同样铭刻着无数欢声笑语、美好瞬间。大厅中那根签满了国内外文化人士姓名的柱子,是一种生动的刻度,也是这座城市里文化的一种重量。

  因为唱过了挽歌,所以不愿意再唱。

  怀念是一种温柔,但在这个季节,有些冷了。

  凛冬将至,还是一起裹紧衣衫,着手过冬吧。

  唯一可欣慰的是,国信店闭店之后,如是书店的其他店还在。禅宗里有“二祖慧可断臂求法”,相信如是书店在“断腕”之后也能转型升级。

  我依旧愿意相信,在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青岛,一家高品质的书店会有更好的未来,也配得上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