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开学季,多所驻青高校陆续开启了迎新模式。8月24日,中国海洋大学2024级本科新生怀揣热爱和向往在校园相逢,启程全新的求知之旅。而这座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的学术高地也已做好充足准备,敞开怀抱迎接每一名激荡青春梦想的学子,期待着共同书写属于彼此的“海洋传奇”。
现场
不惧“高烤”新生难掩兴奋喜悦
处暑已过,但连日来青岛的“秋老虎”持续发威,24日更是开启了“高烤”模式,室外温度突破30℃,这让来海大报到的本科新生和家长们充分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热情”。尽管如此,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兴奋,开学氛围感拉满。
“妈妈,咱们在这个打卡装置前拍张照片吧。”在崂山校区门口,海大为新生、家长精心设计的拍照打卡装置吸引了新疆女孩乌克莱的目光。她告诉记者,自己非常高兴能被海大录取到青岛求学。作为内陆长大的孩子,她一直对大海充满好奇与热爱,因此高考填报志愿时果断选择了海大。化学化工学院本科新生白家淦来自贵州,郭嘉诚则来自内蒙古,两人结伴办理好报到手续、领取了军训服装后,便迫不及待到校园走一走,以便尽快熟悉环境。他们告诉记者,作为一所拥有深厚历史底蕴、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学,海大是他们的“心之所向”,他们对接下来的求学生活充满期待。在采访中,不少外地学子表达了对海洋、对海大的别样情愫,“向往海”成为采访中的高频词。
海大新生报到流程便捷高效,很快就可以办好相关手续,同时也意味着考生与家长分别的时刻马上就要来临。在校门口记者看到,面对转身走进校园的孩子,部分家长眼中充满不舍,有些甚至在挥手道别转身的一瞬间就忍不住擦拭眼泪。
准备
“绿色通道”暖心举措迎新生
烈日下,学校志愿者、海洋与大气学院大三学生张博程和同伴们身着志愿者红马甲,汗流浃背,但依旧面带笑容耐心为新生及家长解答咨询。“我是第二年参与迎新志愿服务活动了。”张博程说,每次迎新自己都很开心,不仅是因为能为学弟学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且也会被他们那种憧憬新生活的心情感染。
“新生入校前,学校的迎新工作已经早早开始推进了。”据学校学生工作处副处长张欣介绍,学校在线上向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文化、校规校纪、安全知识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报到日,学校在各校门设置了迎新党员先锋服务岗,为新生提供咨询引导服务;考虑到校园面积大且新生行李较多,学校安排了8辆“海之子”迎新摆渡车,全天候循环运送新生和家长到宿舍区和学院;学校还在宿舍区门口设置迎新接待点,有志愿者提供迎新咨询、发放智能卡、行李搬运等服务,协助新生办理入住手续。
此外,学校在迎新期间大力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全力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共有413名本科新生通过“绿色通道”缓交学费住宿费,顺利报到入学。为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学校还开通资助热线,积极解答学生及家长的疑问,全面摸排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并向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针对性帮助。后续,学校还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准备了“爱心大礼包”“海之子·启航”助学金、新生路费补助和临时困难补助等入学资助组合方案,保障他们安心就学。
新生
法学计算机专业投档线最高
据了解,海大2024年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录取工作于8月上旬顺利结束,生源质量在全国范围内显著提升。
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宋宇然告诉记者,2024年,学校共录取本科新生4590人,其中,港澳台侨学生20人,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77人。近年来,学校持续扩大本科招生规模,学校本科招生计划总数逐年增加。
从本科普通类录取考生位次看,学校在全国28个省市的录取最低分位次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比如在实行“3+3”模式的省、直辖市,学校在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等5省市的录取最低分位次均有提升,其中在天津市的录取最低分位次提升约700名。
在传统高考省份和实行“3+1+2”模式的高考改革省份,在河北、辽宁、福建、河南、广西、青海等14个省份的理工(物理)类录取最低分位次均有提升,其中在山西、吉林、河南、湖北、甘肃等省份提升1000名以上。
在山东省内,学校最低专业投档线为602分,超一段线158分,位次为21191名,与2023年的最低位次相比,提升近3000名;学校最高专业投档线为626分,超一段线182分,位次为9571名,较2023年提升近100名。专业投档线最高专业依次分别为法学、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等。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张琰 见习记者 管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