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家连大家 情分缘定20年 百家成一家 书写“精神传记”

青岛邻居节已经融入城市肌理让市民在烟火气中凝聚邻里情 从一个“金点子”开启新的共处模式照亮城市和谐前行之路
青岛晚报 2024年06月22日 张琰 范胜瑶

孙睿涵(左一)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赵燕燕(右一)、徐雪在青岛邻居节20周年市南区分会场分享邻里故事。张琰 摄

今年的邻居节举行了民生服务大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邻里活动。

金家岭街道通过“邻居节+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增进邻里情谊。

通过小区开设的公益绘本馆,辛先生的孩子认识了更多新玩伴。

在青岛邻居节20周年市南区分会场,辖区居民展示书法才艺。

  住地毗连、认同特定、没有血缘关系的一群人,却因地缘达成情感联结,形成了邻里这种独特的社会群体。在青岛,这种情感联结,在一名小女孩“金点子”的助力下,成为一种节庆,穿越20年时代景深,由一个街道自发兴起,逐步进入公众视野,扩展为区市联动,如今演变为一场全城欢动。6月17日下午,由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中共青岛市北区委主办的“崇德尚礼·里仁为美”青岛邻居节2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广兴里举行。在随后的15天内,5大类60项精选特色邻居节活动陆续启动。如今节庆过半,但热度不减。

  一个有关邻居的节庆,20年来何以激活现代社会居住区域的核心“细胞”,在万家烟火气中凝聚邻里情,以“小家”连通“大家”,让“百家”成为“一家”,共同擘画出邻里和睦相融、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美好图景?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个10岁女孩的“金点子”

  在青岛邻居节2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特别设置了“青岛邻居节·缘起二十年”环节,市北区海伦路街道工作人员孙睿涵走上台讲述了20年前邻居节的起源故事,这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邻居节的发起者。

  时针拨回至2004年。彼时,孙睿涵只有10岁,还是四方实验小学的一名学生。当年,四方区少工委组织了“童眼看世界,关注身边事”金点子征集活动,孙睿涵提交的金点子就是举办邻居节。这份建议并未因言辞稚嫩而被忽略,反而被转交到海伦路街道办事处,几个月后,街道举办了第一届邻居节。

  “举办邻居节的想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缘于我的一次拜年经历。”孙睿涵告诉记者,2004年春节,腿脚不便的姥姥让她替自己去给邻居拜年,但因为与多数邻居不熟悉,她敲不开对方的门,连吃多个闭门羹。这是偶然遭遇还是一种普遍现象?随后,孙睿涵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同一单元的邻居有一半以上互不相识。她由此萌生了举办邻居节的想法,让大家打开家门、更打开心门。

  “当初我从没想到,一个孩子的想法能真正落地为一场节庆,而且持续20年。”孙睿涵说,除了2014年因上学没有参加邻居节,其余19年邻居节她一次不落。2015年,带着对家乡的牵挂和街坊邻居的眷念,孙睿涵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海伦路社区,成为一名社工,继续为老邻居们服务。

  与邻居节一同走过20个年头,将来的邻居节会是什么样?孙睿涵也有自己的思考:将来的邻居节,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让睦邻文化更好地实现代际传承;能否突破“邻居”的表义,以区市为“邻里”,跨域联动,让市民们之间产生更为密切的链接,助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段弥足珍贵的邻里深情

  在早期社区概念范畴内,邻居是具有某种文化共性的同质人口组成的社会利益共同体,存在紧密的社会联系。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社区异质性增加,逐渐失去“熟人社会”的特征,邻居也开始变得像陌生人。在朝夕相对间,总会有人愿意尝试打破这种异质性,他们与陌生邻居积聚起的真挚情感更显弥足珍贵。

  作为一名默默无闻的全职家庭主妇,市南区八大峡街道南岛组团廉租房小区楼长赵燕燕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站在青岛邻居节20周年市南区分会场的舞台,讲述自己的邻里故事。她所在的南岛组团廉租房小区内有近400户安置居民,人员构成较复杂。2015年,赵燕燕搬进小区不久就发现,邻里相互戒备、关系淡漠。从小被父母教育与人为善,赵燕燕决定自己先成为“破冰者”。

  “今天下雨,出门别忘关窗户。”“我包了粽子,带回家尝尝。”“孩子放学没地方去,就来我家。”和邻居见面主动问候、拉拉家常,看到他们遇到困难主动搭把手,时间一长,大家感受到赵燕燕的热情真诚,逐渐与她亲近起来,遇事会先想到“麻烦赵姐”。“大家愿意‘麻烦’我,说明信任我。”赵燕燕说,把邻居托付的事做到最好,才算不辜负这份信任。

  这些年,赵燕燕不断打破邻里互助的“边界”,在她眼中,同住一小区的邻居也像亲人。廉租房小区老弱病成员多,就诊如同“家常便饭”。遇到紧急情况,赵燕燕总是第一时间帮忙拨打120,陪诊、陪床也是常事。小区里的单亲妈妈申女士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孩子刚上初中。赵燕燕一家主动为这个小家撑起一把遮风避雨的“伞”,送衣物、送饭,甚至帮忙支付部分医药费……去年,申女士不幸去世,后事也是赵燕燕帮助操持的。邻居需要帮助,赵燕燕的原则是“帮到底”。

  赵燕燕的丈夫徐雪是她的“好帮手”,他不仅身体力行地支持妻子“管闲事”,还常年参与公益献血,并联合退役战友组成“港湾老兵”志愿服务队。为了更好地帮助邻居,他还鼓励妻子一同考取了红十字救护员证。

  赵燕燕一家就像一粒火种在小区里燃起一簇簇火焰,邻居在他们的带动下抱团传递着光暖。“我希望更多邻居、小区可以热络起来,但我一个人能力有限。”走下邻居节的舞台,赵燕燕感慨地说,邻居节的举办让更多人关注邻里关系的改善,营造了和睦友爱的氛围,“这么好的节日一定要继续办下去”。

  一种全新的邻里共处模式

  传统意义中鸡犬相闻、杂院共居的邻里关系,随着时代的演进,也在发生着新变化。以邻居节为“切口”,崂山区银丰玖玺城小区居民辛先生的经历为观察新型邻里关系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去年,辛先生购买了崂山区银丰玖玺城小区二期住房,根据项目建设进度,今年10月才能正式入住,但是他已经在“小区外”找到一种邻里归属感。“物业去年就为我们这些新业主建立了微信群,经常在群里发布活动通知,通过一场场活动,邻居们已经提前熟悉起来。”在“认领一棵树”活动中,辛先生和新邻们奉献爱心,共植新绿,贴近自然;在童心跳蚤市集,辛先生带着孩子筹集善款,捐献给需要帮助的群体;小区开设了公益绘本馆,除了现场借阅,还可以进行线上阅读打卡、交流,辛先生的孩子认识了更多新玩伴;在小区举行的浮山有氧生活节中,辛先生一家和邻居们露营品野趣,围炉煮茶,参加音乐手作沙龙……借助小区搭建的友邻平台,邻居们密切交流,增强了凝聚力,一同期待着入住后的美好社群生活。

  在新小区,辛先生体会到久违的邻里关系,但这种关系又与记忆中的有所不同——他原以为,邻居之间的交集通常仅限于生活,谈论的话题也多是家长里短,但在新小区,邻里关系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友邻属性:交流半径扩展至小区外,大家一同参与公益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为他人献爱心;辐射效应还由生活延展至工作,他也找到更多事业上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良好的邻里关系促成小区业主又成立了一个产业联盟,大家可以坐到一起分享生意经,交流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信息。”辛先生认为,因为是邻居,彼此也多一些了解和信任,如果有合适的合作机会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这在过去的老街是不太可能的”。

  一种现代邻里关系的思考

  邻里关系是考察社会关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区成员的归属意识和共同情感,也深刻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流动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结构也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新型的社会关系正在建构中。”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宗金认为,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空前扩张的同时,传统的社区关系在逐渐淡化,邻里的互动方式、交流内容、交往频率都有明显变化,城乡邻里关系也随之发生改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工作单位福利型居住背景下的居民同质性高,容易在文化共性基础上形成情感认同;而当下商品房时代,多元异质的人群集聚生活,传统熟人社会的部分基础条件消失。社会信任降低也成为当前一个非常显著的时代特征。根据中国社科院开展的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的结果,公众的陌生人信任水平低是当下社会的典型特征,提高对陌生人的信任是提高社会发展环境质量的重点。

  形塑现代邻里关系,提高整体社会信任水平,也成为当前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工作。邻居节在倡导和建立现代新型邻里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宗金认为,邻居节建立了一种有效的机制。一方面,邻居节持续的系列活动,诠释了现代邻里关系理念和价值观,倡导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新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形态;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个形塑现代邻里关系的发展平台,有助于汇聚民意、统筹资源、凝聚合力,切实解决社区邻里关系问题。

  一种基层治理的有效探索

  社区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基础部分,是居民参与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善治乐居社区,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题中之义。这是一个开放式命题,不同城市可能会找到不同路径,但是从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邻里相处之道,挖掘社区和谐发展的智慧和方法,正在成为不少城市共同的选择。

  种种转变,基层工作者更有切身体会。“在一次次邻居节里,居民感情不断升温。我们上门做工作,敲不开门的情况少了;鸡毛蒜皮的纠纷少了;遇到问题,大家更愿意心平气和坐下一起商量了;年轻人早出晚归工作忙,但也愿意通过微信群交流等线上方式积极融入社区……”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9年来,孙睿涵真切感受到邻里关系、社区治理的点滴变化。

  崂山金家岭街道则结合邻居节总结出一套成效显著的“邻居节+”工作经验:通过“邻居节+传统节日”,吸引居民感悟文化魅力,增进邻里情谊;通过“邻居节+重点活动”,邀请省市宣讲团成员走进社区进行红色宣讲,引领居民传承家国情怀;通过“邻居节+品牌”,打造“金色‘岭’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品牌、“金金乐道”理论宣讲品牌等,将邻居节与文化社区、文明社区创建相结合,推进文化“两创”与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不断丰富议事协商内容和形式,增进邻里情感、凝聚参与共识,使社区治理有支撑、居民参与有载体,切实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

  一座城市的“精神传记”

  20年,让关注邻里关系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社工;20年,让一个“金点子”落地成为1000万市民的节日。对于青岛邻居节而言,这20年,是见证城市社区邻里关系变迁的20年,也是记录市民生活情感交融的20年。

  20年来,从首届的摸索到如今的成熟,邻居节不断与时俱进,融入创新元素,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内容的丰富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今年为期15天的邻居节上,邻居节的缘起地市北区组织百家宴、民生服务大集、社区议事、文化演出等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邻里活动,各区市的街道社区也将通过开展千余场次邻里学、邻里帮、邻里和、邻里乐、邻里颂等特色活动,聚力打造一场具有浓厚烟火味、人情味、文化味的邻里盛宴。

  20年来,邻居节也不再仅是1000万青岛市民的节日,它成为一种城市精神文明建设IP,成为全国基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亮点品牌,也微缩了一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历程。青岛以城市气质涵养着这个本土节庆,夯实着城市宜居幸福的基石,而邻居节也在年复一年书写着一座城市的“精神传记”。

  20年是一个节点,但不是终点。可以预见,以邻居节为载体,青岛将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弘扬共筑美好生活梦想的时代新风。在这种不断丰润的城市滋养中,1000万市民将凝聚起强大的精神炬火,照亮城市前行之路。一起期待下一个20年。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张琰 实习生 范胜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