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栖艺术家李再孝集书法、绘画、文学创作于一身

静守初心 笔耕不辍书写艺术人生

青岛晚报 2024年01月26日

李再孝正在潜心创作。

书法作品《大象无形》。

李再孝创作的书法作品。

焦墨画《渔舟唱晚》。

李再孝正在翻阅《胶西金铁·高凤翰》。

  艺术家中,有些人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他们不断“越界”,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活得越来越精彩。在青岛市,集书法、绘画、文学创作于一身的三栖艺术家李再孝,不管是书、画还是写作,都擅长并能融会贯通。平常,他要不就是潜心墨海,一枝枯笔遨游山水之间,要不就是醉心诗文和小说创作,他曾耗费10年写出了一部60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胶西金铁·高凤翰》,长期的熬夜和创作,满头青丝已变成白发。日前,记者专访李再孝先生,听他讲述用笔墨静守初心的别样艺术人生。

  书法:

  墨舞龙蛇尽显书法之美

  李再孝,1962年出生于青岛市胶州市,字阜承,号松风。习惯用书画题款胶西人,又因是南阜西园村人,号阜承。曾任胶州市文联主席、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著有多部文学著作和书画文集《汉韵清风》。

  李再孝先生创作室在胶西一所普通的农家四合院内,室内布置得古色古香,书画满壁,干净整洁。只见再孝先生头发已经花白,精神矍铄,依然有着军人的坚韧神情和挺拔身姿,言谈举止间又流露着文人的气质与修养。

  李再孝尤擅书法,早年酷爱碑学,书从汉隶《石门颂》《张迁碑》等碑帖入手,继而又涉猎了六朝碑版、摩崖拓片。其作品远观风格遒劲、朴实、厚重和洒脱;近观,无论是何种创作幅式,都有一种儒雅自然、飘逸洒脱的视觉魅力,能使不懂书画者感到气势如虹,使爱好书画者觉得博雅达观,又使研究书画者觉得内敛和洒脱。

  “从李再孝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甲骨、汉帛的临习,而且钻研得很深,可以想象他创作时展纸铺毫、息心静气,中锋侧锋兼运、蓄势控力的情景。近些年,他又从帖学入手,临习三国钟繇、晋人和唐人书帖,受益匪浅。”青年书法家王波曾这样评价,在艺术追求上,李再孝强调大气开张、高怀深识,特别注重用笔的提按使转变化,或轻或重,或停或行,或快或慢,有诗一般的韵律。无疑这使再孝先生的作品呈现出朴茂稳健、婀娜多姿的审美特征。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说过:“作字之法,识浅,学不足,终不能妙。”这里的“识”和“学”,决定着一名书法家的品位和成效,“识”是修养,“学”是临池。“再孝先生书法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的艺术水平,正是在这两方面下了功夫,所以他才能在千变万化的线条中求得乐趣,求得境界。”王波说。

  绘画

  枯笔焦墨绘出诗意河山

  “焦墨山水”作为一种中国画的技法,采用纯焦墨而不借助水的渗透作用在宣纸上作画。焦墨技法的难点,在于浓墨中不掺入任何水分,却使画面具有滋润感和层次感。焦墨是笔法精纯极致的表达,历代画家视为画道上的险绝。李再孝在创作中发挥了书法线条的优势,其用笔阴阳顿挫,柔中带刚,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美。

  “既要保留传统的笔墨,又要在精神上注入新的时代趣味,实为不易。不过,在当代山水画家群体中,仍有许多为此不倦努力并获得累累成果者,李再孝先生便是一例。”青年书法家王波还提到,在今天多元化的时代,要保持中国画笔墨的独特性,表现中国画的“物我无间,而道艺为一,与天冥合,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界,无法为别的艺术形式所代替。近年来,李再孝在创作上力图立于传统笔墨语言而寻求时代的个性精神,以清雅别致的笔墨语言为当代山水画坛注入了新鲜的源泉。

  记者注意到,李再孝先生的山水画创作中,设色以清雅为主,也有设色稍重者,他善用焦墨,其作品呈现出清雅明净的色调,体现出画家较高的文化素养。“焦墨是最简单而朴素的语言。在干、湿、浓、淡、焦、宿六种墨色中,尤以焦墨为最黑,最重,同时也最含蓄,最为纯净,也最富有力量感。”李再孝表示,创作过程中,他力求在笔墨语言上做到轻松自然,避免造成谨严有余,生动不足的弊端。

  在细节上,十分注意山石树木的虚实,在皴擦渲染上留出余地。虽用笔细密,但仍能给人朗润氤氲之感。写意小品更体现出传统绘画上的文人格调,也更能表现出对笔墨的精微把握、用笔的微妙变化和墨色的自然幻化,在笔墨语言和格调上追求出古入新的写意境界。

  写作

  十年写出《胶西金铁·高凤翰》

  清代扬州画派之一的书画篆刻大师高凤翰,出生在山东省胶州市,他的书画篆刻艺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却没有一本属于他的传记。为了弥补这一遗憾 ,李再孝先生耗费10年的时间,奔波于20多座城市四处搜集资料,终令一部长达约60万字的《胶西金铁——高凤翰》问世。

  “当年,胶州市文联接到市里一项任务,要编写一部关于高凤翰的书籍。”李再孝回忆,当时还在胶州市文联工作的他,主动请缨,欣然接下了这个“难啃的骨头”。资料严重不足,他踏上了南行考察之路。顺着高凤翰入仕的足迹,先后去了绩溪、休宁、杭州、苏州、扬州等地,7次下江南对高凤翰江南十三年做官游历进行了考察了解,并针对编年录中重大的艺术记载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实地考察,沿途一路采访、一路笔记,记下了高凤翰江南的生活、仕途、艺术行迹,为日后创作打下了基础。

  高凤翰传记完成出版后,目前李再孝正在创作的是一部反映胶州人百年人生的小说《胶西人家》,全部采用胶州方言叙述;他的另一部反映胶东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军事题材的小说《胶高支队》正在搜集资料和构思中,并合为他的文学三部曲。“作为一名作家,要旗帜鮮明地反映光辉的伟大時代,为人民鼓与呼,正视历史,继往开来,这是作家的责任。”李再孝说。

  据悉,李再孝笔耕不辍,从事文学创作40多年来,共发表诗歌、散文、小说等300余篇(首),约220万字,主要作品除了长篇历史小说《胶西金铁·高凤翰》外,还有长篇传记文学《东方劳埃德》、诗集《红嘴鸟》、散文诗歌集《九九诗路精英卷》(与人合作)等,还编辑过胶州历史文化丛书《胶州秧歌》等十余卷。凭借锲而不舍的努力,李再孝先后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传略被录入《山东作家词典》及《中国作家人名词典》等。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掌上青岛 记者 马丙政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