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塔吊里的青春风暴

青岛晚报 2022年04月08日

2022.04.08 星期五

     

     

    

城市更新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我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正如火如荼举行,一批批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落地开工,一批关系青岛城市长远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重大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长期影响群众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的市政设施短板正在补齐。

  在一台台塔吊背后、一个个火热的工地现场,90后新工程人已开始挑大梁。他们管理着上千名建筑工人、上亿元资金,通宵达旦坚守,远离家人奋战,只为让岛城更亮丽、让城市更新更美好。

  这些奋斗在基建一线的新工程人,有着怎样的特点和成长经历?对建筑业的未来有着怎样的影响?记者探访三名年轻项目经理,揭秘他们的成长路径。

刘聪(中)与项目负责人员一起研究调整施工方案。

人物

1

最年轻项目经理

管理中注重用真情换真心

  身材不高且瘦削的刘聪,出生于1990年,如今已是中建八局四公司东华软件全国副中心项目经理,该项目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由鹏霄一体机产业中心、大数据中心、软件研发生产楼、培训中心及配套会议等多个功能单体搭接组成。产业园落成后,东华集团部分重要业务板块将向此地转移,届时该产业园将会为胶东半岛,乃至整个山东的新型信息化产业建设贡献力量。

  目前,项目已进入地上主体施工阶段,预计2023年竣工交付。刘聪来自枣庄,2013年从中国海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就应聘进入了中建八局四公司。 “高考填报志愿时,也没想那么多,感觉这个专业当时挺火,就报了名。 ”刘聪告诉记者,家里并没有人从事建筑行业,刚入学时对专业也不是很了解。经过学习,刘聪迅速了解、掌握了专业情况,入职后先从专业工程师干起,随后是主管工程师、项目总工等。

  初入工地,刘聪很快就适应了每天繁重忙碌的工作节奏。刘聪老家在农村,他从小就没有城里孩子的娇气,对工地上的各种辛苦也能很快适应。凭借优秀的专业技能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刘聪在同龄人中很快脱颖而出。 2015年,他被公司外派到印度尼西亚,参与当地有名的双子塔项目。此后还曾短暂在柬埔寨的项目负责。 2020年4月,刘聪走上了项目经理的位置,成为中建八局四公司胶南某住宅工程的“一把手”。在中建八局四公司50多个项目经理中,刘聪是最年轻的。

  在刘聪看来,成为项目经理,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对工程人而言,项目经理就意味着大管家,项目进展、工人吃喝拉撒、工资结算……各类事情都要考虑。 “一天上百个电话很正常,项目刚开始时吃住在工地是常态。 ”刘聪告诉记者,项目部管理层整体非常年轻,以其所在的项目为例,20余名管理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6岁。年轻人的冲劲和活力,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效果日益得到显现。

  面对“哥哥辈”甚至是“父亲辈”的管理对象,在日常管理中,刘聪注重用真情换真心。 “对工人们来说,安全作业及时结算,是他们在工地奋斗的最大动力,我们就是要为其提供安心工作的条件。 ”刘聪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主管部门不允许使用扁平铲斗作业,但在实际工作中,工人们由于工作惯性等原因都喜欢使用,如果硬性叫停,不仅要花费人力监督检查,还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刘聪带领项目部人员,利用所学特长,研发了一个新型铲斗,不仅方便了工人作业,也符合了主管部门要求。

  每天清晨,刘聪都会参加早班会,和工人们一起学习安全知识,绷紧安全弦。工人上班后,刘聪雷打不动要在工地巡查一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刘聪看来,虽然我国基建行业发展迅猛,但具体到工程施工,近年来的工艺并没有太大改变。身为大管家,除了让工人们安全作业,还要做好后勤保障,夫妻房、空调房、饮水间等,工地都为工人们配全了。

人物

2

指挥近千名工人的“大管家”

创新管理拿下发明专利

  最近一段时间,朱少强格外忙碌。朱少强是中建八局四公司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改造项目经理。出生于1989年12月22日的他,干项目经理已经两年了。他所负责的项目,顺利通过第三阶段主体结构验收后,项目装饰装修阶段全面启动,单元体玻璃幕墙、精装修、机电安装、水暖空调、景观园林等施工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预计于今年11月竣工交付。

  位于香港中路的施工现场,近千名建筑工人正各司其职,进行着幕墙施工、室内精装修等工作。统筹这么多工人作业,还要做好疫情防控,考虑防疫条件下的材料采购、进场问题,朱少强已连续多日吃住在工地。朱少强的老家在日照莒县,高考填报志愿时,因为家里有人从事建筑行业,感觉比较好找工作,便毅然报考了青岛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

  进入工地,朱少强从施工员开始干起,先后从事过部门经理、质量总监、总工等岗位。 2020年正式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 “央企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只要肯干,就有机会,就能快速成长进步。 ”朱少强引以为豪的是,作为质量总监,全程参与了青岛国际会议中心的建设。看着它如今成为岛城的一个标志性景点,每每路过,朱少强都感觉格外有成就感。走上工作岗位前,朱少强和生人沟通时还会有些羞涩,经过工地上的历练洗礼,如今的他不论是指挥工人还是接待来访贵宾,都能做到轻松自如。

  “在工地,现实逼着你必须尽快成长起来。”干施工员时,每天泥里土里走,风吹日晒,没多久脸就被晒得黝黑。第一次回家,父母险些都认不出他了。高峰时,朱少强要指挥上千名工人作业。身为项目大管家,在他看来,实现项目平稳安全有序推进,最重要的是身先士卒:要求团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这样才能凝聚管理层的共识,大家心往一处使。 “对工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后勤保障,确保工资发放。”做好后勤保障,最重要的是要走入工人群体。朱少强在管理中发现,工人生活区灭火器的摆放存在问题,于是带领项目部工作人员一起,研发了既方便又清洁的挂钩,解决难题同时确保了工人生活区的安全。这项发明,还拿下了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对年轻项目经理来说,在管理过程中就是要保持相互尊重的态度,理性沟通解决问题。 ”朱少强告诉记者,工地管理工作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工作。因此,有问题不可怕,只要大家相互尊重,找出问题症结并加以解决,就能让工作顺畅运转。

朱少强(右)与工程技术人员检查室内精装修质量。

人物3

从施工员到项目经理

连轴转没时间考虑结婚事宜

梅占魁向项目负责人交代进场代施工注意事宜。

  挖机轰鸣塔吊林立,对梅占魁的采访,是在黑龙江中路一间借用的办公室里完成的。因为刚进场,管理用房还没建成,正是千头万绪忙碌的时候,采访也不断被电话打断。梅占魁是中建三局一公司(北方)青岛公司李沧金茂府项目经理,也是该公司山东区域30余个项目中最年轻的项目经理。近1.9米的身高,笔挺西装加上黑框眼镜,从外表看上去,很难把他和项目经理联系在一起。梅占魁老家在湖北天门,大学时也是学习土木工程专业,2013年毕业后进入中建三局一公司(北方)青岛公司,很快就被派到了北京的一个项目,当起了施工员。 “施工员和工人们一起作业,通宵值班打混凝土。 ”梅占魁告诉记者,这样黑白颠倒的生活,让他瘦了十多斤,回到家父母都认不出来了。 “说实话,当时心里也打过退堂鼓。 ”最终,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项目的良好氛围和不服输的韧劲,还是让他坚持了下来。看着房子在自己和工人们手中一层层“长高”,梅占魁心里也充满了成就感。

  在北京工作了两年,梅占魁被派到了青岛,成了新机场项目的一名综合工长,此后又成长为生产经理。 “新机场的五指连廊都是我们建设的,虽然来了青岛,但因为项目时间紧任务重,吃住都在工地,想要到栈桥看看海都是奢望。 ”这次经历,也让他对青岛留下了格外深刻的印象。 “工程人就是这样,看着自己亲手建起来的项目,格外有成就感。 ”去年回老家探亲,从新机场坐飞机出发时,梅占魁特意拍了张照片留作纪念。

  告别新机场,梅占魁也迎来了成长的新阶段——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项目经理,负责胶州某住宅类项目。采访当天,梅占魁要赶往胶州,去完成项目最后的交接工作。也就是说,前一个项目还没完全结束,梅占魁就被公司派到了一个新项目。出于防疫考虑,一些物资无法进场,梅占魁需要多方协调。这段时间,他一直吃住在工地上。“对工程人来说,从毕业到成长为项目经理,迸发季一般就是十年左右,是成长黄金期。 ”因此,梅占魁现在根本没时间考虑结婚事宜,时间对他来说太过宝贵,每天都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事情,晚上挑灯夜战是常态。

  精瘦的身材,炯炯有神的目光,爽朗的笑声,穿梭在建筑工地上,梅占魁总是那个最靠谱的人——业主安心,公司放心,员工尽心。人才是公司的根本。项目上六成管理人员都是90后甚至00后,他们才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工地,高学历、有冲劲,但在相对辛苦、单调的工地上,如何留住、培养好这些年轻人,是梅占魁时刻思考的问题。

  “要让他们感受到,央企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只要肯干就有机会,就能快速成长进步。 ”在项目上,梅占魁严格落实公司倡导的导师带徒制度,让有经验的老员工带领新员工,使这些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能尽快熟悉工作岗位,尽快掌握工作技能。他把对公司的感情也倾注到了这些新力量中,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针对每个新员工的性格特点,合理安排培训,因材施教。在项目管理上,每项决策他都让团队成员积极参与,打开沟通渠道,及时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分歧。在他的带领下,整个项目团队拧成一股绳,每个人与项目同进退,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分享荣誉,在工作中彼此成就不断进步,每一位员工都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为项目的成功开展提供保障。

建筑工人正在搭建脚手架。

■深读一点

年轻人脱颖而出基建事业更有朝气

  青春是用来拼搏的。年轻人逐渐成为基建行业“生力军”,对此,中建三局一公司北方公司党委副书记、执行总经理张乃峰认为,基建行业对人员体力、精力要求较高。相比老一辈基建人,年轻人多是科班出身,知识储备更丰富、视野更宽广。老一辈基建人大多从基建一线摸爬滚打中学习、成熟,而随着新技术的运用,这些经过大学专业培养,又在工地多岗位历练的优秀年轻人,在大学毕业七八年左右就应该进入成长黄金期。

  “青年是公司发展的未来,是发展的生力军,青年的创新、创效、成长、成才与公司可持续发展休戚相关。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对于央企改革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张乃峰表示,近年来基建行业发展迅猛,大型央企每年新招上千名大学毕业生。这些新入职员工,大部分被安排在各个项目历练,迅速拉低了项目管理层的平均年龄。接受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刘聪、朱少强还是梅占魁,身上都透露着一种干练、爽快的特质,介绍情况、安排事情时从不拖泥带水。而安全经理、项目总工等副手,不少是95后。团队都非常年轻,大家扎根在工地上,每天不分昼夜紧盯着项目,为城市更新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与管理团队相比,一线工人的年龄结构似乎恰恰相反。 “早在几年前,一些央企工地就拒绝超过60周岁以上的工人进入,有的甚至将用工年龄门槛卡到55周岁,但一线工人的平均年龄还是比较大。 ”虽然无法完全统计岛城建筑市场一线工人的情况,但青岛臻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一个样本,依然可以提供典型参考。作为岛城较大的劳务公司,该公司为多个建筑企业提供劳务服务,在近3000名一线工人中,超90%在40岁以上,很少有30岁以下的年轻工人。 “建筑工地的活基本上都是体力活,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一行。 ”工作人员表示,该公司的建筑工人主要来自四川、贵州和云南、重庆等地。

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徐美中摄影徐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