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通讯员 邵永圆 刘大铭
本报3月23日讯 就地检测,是青岛海关为董家口港量身定制的通关便利化措施。近日,宁波矿业(ORE NINGBO)靠泊董家口港区,18万吨进口铁矿将在此卸毕。青岛海关所属董家口港海关关员登轮完成夹杂物等初步检测后,随即启动铁矿卸载作业,并将取样后的样品第一时间送至青岛海关技术中心董家口港实验室开展全面检测。
“董家口港海关监管进口铁矿、原油数量巨大,港区还拥有山东省唯一一个天然气接收站,是区域能源资源供应的重要一环。”董家口港海关查验一科科长魏爱鹏介绍,“‘先放后检’措施提升了大宗商品通关效率,但企业在未获得检测报告之前,仍无法开展销售业务,商品检测效率提升至关重要。”
为应对港区日益增长的货物检测需求,进一步加快通关速度,青岛海关技术中心董家口港实验室搬迁至码头前沿,承担经董家口港进口的矿产品、油品、液体化工品等大宗商品检测业务。实验室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能够实现进口商品检测项目的全覆盖,极大提升检测时效和准确性。
“进口铁矿在取样完成后,会在取样设备旁的制样间完成水分和粒度检测,随后送至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实验室负责人张岳胜介绍,“这一流程不仅缩短了检测时间,还提升了测量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截至目前,实验室已完成多批次货物的检测工作,总计节省了上千小时的检测时间,为企业赢得了宝贵的生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