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已成为谋划发展的深层动力。近年来,青岛生态文明建设以低碳发展为着力点,围绕“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上拓路径”,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成功积累了一大批先进经验和做法,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正在改变青岛这个经济大市、人口大市的发展底色。
市北区:“节水账本”精打细算,做活“再生水文章”
寒冬时节,走进橡胶谷综合服务中心,一股暖意扑面而来。位于地下二层的水源热泵空调系统为大楼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热能。与一般水源热泵系统不同的是,这里的水源用的是自带约12℃水温的再生水,热泵可以从中提取3-5℃左右的热量,提升热源的基础温度以达到节能效果。
再生水用于办公楼水源热泵取暖,只是市北区对再生水多元化利用的场景之一。近年来,随着供热管网的不断延伸覆盖,市北区集中供热总面积不断增加,加之每年供热季长达5个月,导致需水量巨大。相较于传统的燃煤、燃气供热,水源热泵具有运行成本低、污染小、资源消耗低等优势,市生态环境局市北分局充分利用辖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源,会同青岛市水务集团海湾中水公司为联城海岸锦城小区、橡胶谷等居民小区和单位供送再生水用于供热,为“无煤化”供热开辟新路径。截至目前,市北区再生水源热泵供热、供冷使用再生水约325.4万吨,供热面积约54.5万平方米,供冷面积约4.5万平方米,节约标准煤约1643吨,节约用电约1335万度,二氧化碳减排约4380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城市建设和日常生产生活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建筑污水等废水,早在20多年前,青岛就将目光瞄向城市“污水再生”,积极推进水资源绿色可持续利用,从最初用于园林绿化、冲厕保洁、工业冷却再到生态补水、水源热泵,再生水的应用渠道不断拓宽,回用量逐年提升。
在橡胶谷北侧舞阳路附近,汩汩清澈的水流从河道补水点涌出,沿着李村河一路奔流而下,而管道里流出的就是再生水。李村河、海泊河作为市区过城河道,先前由于没有实现长效补水,河道时常断流。我市充分利用污水处理厂再生水源,向李村河、海泊河河道不间断生态补水,形成河道常态化补水机制,河道水体动力显著提升、水质明显改善,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廊道。
从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角度来看,河道生态补水占再生水利用总量的80%,而在工业和生活用水领域的利用占比较低,未充分发挥出再生水价值。近年来,市北区不断探索再生水利用路径,拓展再生水利用范围和规模,走好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节约发展之路。2024年6月,青岛市海泊河再生水厂高品质再生水利用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获得市生态环境局市北分局批复,该项目的落地也标志着市北区在再生水工业领域利用探索中实现了新突破。这一工程克服水质、管线等限制,通过增设超滤膜和反渗透膜的方式对海泊河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生产的高品质再生水供入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替代原自来水,用于脱硫用水、热网补水,助推企业绿色发展。预计项目投产后将日生产高品质再生水6000立方米,年节约自来水使用200余万吨,年节省用水费用300余万元。
“我们将综合运用鼓励企业使用再生水、优先满足市政用水、合理调配环境补水等手段,不断拓展再生水利用途径,扩大应用场景,形成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有机结合的水生态良性治理体系。”市生态环境局市北分局管理科科长刘军表示,市北分局将推动再生水应用领域不断“破圈”,持续推进辖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助力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
莱西市:污水厂喝上“酒企废水”,实现废水资源化治理
当前市场需求持续增大,对于有意扩大生产规模的青岛金特啤酒新技术有限公司来说,可谓“喜忧参半”。“如果扩建项目建成投产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污水,而厂区现有污水处理能力远不能满足投产后的需要,扩建污水处理站就要重新规划厂区布局,这就意味着资金设备等投入也会大幅增加。”当生态环境部门前来调研时,企业负责人孙锡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不过很快,他的难题就被市生态环境局莱西分局带来的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革创新政策解决了。“我们指导企业与污水处理厂签订了协议,废水不再受纳管排污标准的限制,可不用处理直接排入市政管网,即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也不需要再扩建污水处理站了。”市生态环境局莱西分局管理一科科长刘慕杰表示,这一新政的推出可为企业节约建设成本百万余元,让企业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去年以来,莱西分局在全市酒类行业创新开展资源化废水治理试点工作,结合莱西产业布局,以“绿色减量化、生态资源化、科学合理化”为目标,深入探索废水资源化治理模式,降低企业污染治理成本。
莱西分局在日常监管和调研中发现,啤酒、白酒制造行业产生的废水属于有机废水,具有可生化性强、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等特点,对于下游污水处理厂来说是优质碳源,适宜推进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革。于是就积极与住建局、排水事业服务中心、各污水处理厂对接,充分了解各方对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革的法规要求,确定对国民行业分类代码为C1511酒精制造、C1512白酒制造以及C1513啤酒制造的工业企业实施改革。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生产废水资源化利用试点工作方案》出炉,将酒类制造行业废水直接排入集中式污水处理厂作为优质碳源使用,可节省双方运营成本。随后选取青岛琴鸥啤酒有限公司、拳击(青岛)啤酒有限公司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企业,通过与下游污水处理厂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合同,共同约定水污染物排放浓度限值的方式,豁免、停用酒类企业的自建污水处理设施。
莱西市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革政策红利显著。截至目前,3家啤酒生产企业已完成改革,共节约污水处理设备费、药剂费、电费、污泥处置费用等各项成本百万余元。下游污水处理厂可节省购买碳源成本约15万元/年,一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00吨。莱西分局还指导马连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精酿啤酒项目落地,减少污水处理站投资费用45万元,节约后期运营费用10万元/年,实现了统筹推进节能减排和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以莱西试点改革为契机,青岛市推动青岛沁岛精酿啤酒有限公司实施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革,减免企业自建污水处理站投资85万元,节约后期运营费用15万元/年。
“这一改革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全市环境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促成污水处理厂和酒类行业企业通过签订协议确定排污许可标准,更好服务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市生态环境局莱西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健平表示,下一步将结合试点改革运行情况,将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革拓展到同类别行业,让更多的企业享受到政策红利。 (吴 帅 王 诺 李 倩 刘 军 臧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