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从智能网联汽车到人形机器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产业赛道无一不与人工智能(AI)相关。曾经关于“人工智能将是未来底层基础技术”的预判,已经成为现实。
任何想要搭上新一轮产业革命快车的城市,都不能在人工智能产业中缺位。
在最新的“10+1”产业布局中,青岛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在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将其单列出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一并确定为两个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在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已经步入以大模型技术为主导的AI2.0时代。青岛这一选择,顺应产业演进趋势,也是对自身比较优势的洞察。在全面升级的人工智能产业布局中,青岛重点发展海洋领域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垂直领域大模型等细分赛道,以此推动产业规模再上新台阶。到2027年,青岛目标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200亿元。
人工智能加速进化
当越来越多人使用豆包、Kimi等工具帮助写作、制作PPT,当短视频平台上出现越来越多AI生成内容,没有人会再否认大模型给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飞跃式进步。
用户使用AI的体验变了,产业发展的逻辑也变了。如果说之前人工智能发展还处于“手搓”时代,那么大模型技术将人工智能带入了“工业化”时代。以对数据的学习为例,AI1.0时代,人工智能只能“教啥会啥”,因此需要大量工程师进行人工标注,被业内人自嘲为“人工的”智能。但到了AI2.0时代,人工智能开始能够“举一反三”,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
人工智能由此拉开了“加速进化”的序幕——不仅AI技术本身会以更快的速度迭代,AI对于各行各业的赋能作用也将更为强大,新的产业空间和商业模式即将引爆。刚刚闭幕的CES2025上,应用了大模型技术的人形机器人、AI医疗、AI眼镜、智能驾驶等产品大批亮相,甚至连玩偶、E-Bike、扫地机等也都具有了AI的功能。
谷歌近期发布的《2025年AI商业趋势报告》预测,2025年多模态AI将成为企业采用AI的主要驱动力,助力改善客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同时,业界普遍认为,AI将在2025年加速科技突破,有望在可持续材料、药物发现和人类健康等方面展现出新的能力。
产业洗牌必然也以更快的速度发生。短短几年时间,曾经备受推崇的AI视觉四小龙——商汤、旷视、依图和云从科技,已经被大模型六小虎——智谱AI、MiniMax、百川智能、月之暗面、阶跃星辰、零一万物取代。不论城市还是企业,只有抱着“等不得”“慢不得”的心态,紧跟AI最前沿方向,时刻调整产业布局,才能在此轮AI产业革命中真正建立起产业优势。
早在2019年前后,青岛就明确布局人工智能。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复支持山东省创建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这是继上海(浦东)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之后,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创新应用带动产业发展,青岛成为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布局的先行先试前排城市。
多年来,青岛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全市人工智能产业专业园区,孕育出大量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首创应用,吸引了创新奇智、极视角、以萨技术等企业总部落户,优必选、标贝科技、乐聚机器人、华智图腾等项目落地。
随着新的创新型产业体系布局的展开,依托既有基础,青岛人工智能产业正站上新的起点。
“卡位”大模型
大模型时代的产业角逐,定然离不开大模型本身。每一个想要在AI2.0时代有所作为的城市,都要在大模型这个主流赛道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也正是青岛在所确定的海洋领域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垂直领域大模型三大细分赛道中,两个均提及“大模型”的重要逻辑。
当前,要上大模型的“牌桌”有两条路:一条是聚焦底层能力的通用大模型,另一条则是聚焦行业应用的垂直大模型。前者卷算力、卷数据,向万亿参数发展,诸如OpenAI、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均在这条赛道上;后者则专注于“一个大模型干一件事”,向场景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被认为是大模型落地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既有产业基础和人工智能先期发展路径来看,青岛显然更适合后一条路。海洋资源丰富、制造业基础深厚、拥有一批龙头大企业,这些为人所熟知的重要产业标签是青岛长久以来形成的产业优势所在。青岛近年来人工智能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得益于这些既有产业优势的持续发挥。
青岛想要在竞争白热化的“百模大战”中抢得主动和先机,还是要打好“因地制宜”这张牌。去年6月,青岛印发全国首个系统谋划和推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成为国内首个从政府层面提出发力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城市。目前,青岛研发的“瀚海星云”基础大模型、“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均已发布。
青岛将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包含“瀚海星云”大模型在内的基础大模型矩阵、以“问海”大模型和港口大模型为代表的N个行业大模型和X个重点应用场景的“1+N+X”的海洋大模型体系,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推动青岛在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中走在前列。
在其他垂直领域,青岛培育了创新奇智“奇智孔明AInnoGC”工业大模型、以萨技术“数智八斗”大模型、海尔智家HomeGPT大模型以及全球首个橡胶轮胎行业大语言模型——赛轮橡链云聊-EcoRubberChat等10余个已投入使用并商业化应用的垂直大模型。其中,海尔智家HomeGPT大模型是山东省首个备案通过的垂域大模型。未来,继续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更多垂直领域大模型开花结果无疑是青岛应该发力的方向。
目前,青岛29个大模型产品列入全省大模型重点企业库、产品库,2024年前三季度实现业务收入位列全省第一。
“刷新”制造业
当大模型让AI大脑变得越来越智能,它就越来越需要物理上的硬件来支撑落地。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大量不同于传统硬件的“新物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引领整个制造业体系全方位革新。
青岛是制造业城市,制造业不论何时都是青岛经济最重要的顶梁柱和压舱石。借势AI2.0浪潮“刷新”制造业,构建起面向未来的产业体系,想必也是青岛将人工智能产业列为两大先导产业之一的重要考量。
果断出手布局人形机器人细分赛道就是青岛的一次落子。人形机器人集成芯片、传感器、软件、人工智能、通信、机械、材料等诸多前沿技术。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不仅有利于进一步丰富青岛智能终端产品布局,还将助推其他新兴产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加速升级。
根据青岛去年已发布的产业行动计划,青岛将聚焦“3+2+4”产业发展路径,通过突破“大脑”“小脑”“肢体”三类关键技术,发展基础版、功能型两类重点整机产品,做强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动力能源四类关键部组件,来培育壮大人形机器人产业,打造国内重要的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应用基地。
与此同时,青岛仍然将拓展人工智能赋能应用领域,全面提升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发展能级摆在重要位置。当越来越多产业领域应用AI,就需要建立起一个能够满足企业“AI生存”需求的产业生态。
青岛瞄准当下大模型对算力资源的高需求,统筹布局智算中心、按需部署边缘计算中心,打造集通算、智算和超算为一体的算力支撑体系。目前,青岛算力总规模超过3200P。今年,青岛将建成算力规模8000P。同时,青岛统筹调度算力资源,加快形成全市算力“一张网”。
青岛充分利用政策工具,提供普惠算力服务,帮助企业降低算力使用成本。全市每年发放总额不超过2000万元的“算力券”,支持企业购买算力服务,按照实际支付算力费用不超过20%的比例,给予企业最高100万元补贴。
棋局已经布下。在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升级的进程中,青岛也将用AI塑强整个产业体系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