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君妍
“恶婆婆”对儿媳百般刁难,丈夫却无动于衷;女子相亲点餐花费三万多元,相亲对象气愤离场;女孩被养母强制安排和40多岁同村男人相亲,还涉嫌非法拘禁……当前,网络上充斥着一些“纯属虚构”的短视频、奇葩微短剧,它们凭借刻意编排的剧情、夸张的表演,试图拿捏观众情绪,疯狂收割流量。
这些短视频,往往采用“类新闻”的拍摄套路,有的是基于当下热点事件,“火上浇油”恶意编造不实信息,有的是围绕婆媳关系、地域歧视等讨论度较高的话题故意编造设计“剧情”,刻意引战、激化对立。
拿“气人”赚“人气”,此类“故意引发愤怒”的短视频之所以呈泛滥之势,无疑是切中了网友的情绪“痛点”——视频发布者刻意模糊“摆拍视频”和“真实记录”的界限,与视频中相似的遭遇让网友“狠狠代入”,导致事件真相被有意无意忽略,最后演变成情绪宣泄窗口。无论“套路”如何变化,都不能掩盖其只为博取流量的用意,而其后果则是骗取公众爱心,消费社会善意,破坏网络生态。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当下,网络自媒体发展迅猛,短视频正成为公众话语中的重要一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价值观。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不仅能为公众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也有助于社会清风正气的养成。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不断加大对“卖惨”“造假”等无底线博流量行为的打击力度。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自媒体’无底线博流量”专项行动,将“自导自演式造假”“以偏概全设置话题”“违背公序良俗制造人设”等行为列入整治重点。
政策导向的“他律”不可或缺,但“自律”才是短视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认识到,流量如同一枚硬币,一面是网民对平台的信任,另一面是平台的责任和使命。汇聚“善流”、传播美好、引发共鸣,真善美才是网络创作的“流量密码”,“正能量”才能赢得“大流量”。相反,拿“气人”赚“人气”,只能赢得一时,无法将“流量”变为“留量”,真正形成稳定的受众群体,推动账号可持续发展。而作为发布端的平台,也应持续优化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审核制度,对引战、不实等内容加强监管、源头把控,避免不良视频将社会公众带入“情绪陷阱”。
此外,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不仅需要从生产端发力,也需从网民的数字素养、网络素养入手,引导网民识别“引发愤怒”短视频背后的“流量密码”,区分真实与虚假、客观与偏见,不被“垃圾情绪”带偏,打破一些自媒体博流量的“如意算盘”。
网络空间是亿万网民的精神家园。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每一名网络参与者共同努力,广泛汇聚向上向善的力量,传播主流价值,拒绝乌烟瘴气,抵制“垃圾情绪”,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