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春节刚过,全国多地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进行部署——上海市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大会并出台优化营商环境7.0版行动方案;山东省召开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对“加力塑造高标准营商环境”作出安排;河北、辽宁、吉林、安徽以及郑州、成都等省市聚焦营商环境召开“新春第一会”;青岛市委主要领导专题调研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工作,并召开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等系列会议,强调“坚持高标定位,强化改革创新,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优化营商环境这条“赛道”上,各地已经全力开跑。
营商环境是区域发展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重要举措。近一个时期以来,青岛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一系列务实举措带来的服务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让广大经营主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对于青岛而言,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必须锲而不舍抓好优化营商环境这件大事,务实功、出实招、求实效,厚植发展沃土,凝聚起所有经营主体的强大力量。
要以一流营商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过去一周,市委、市政府陆续召开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发展、新型工业化、“三农”等重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安排。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最终要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离不开营商环境的强有力支撑。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例,当前青岛正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一起抓,加快实现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提升传统产业,还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都需要政府企业同向发力。各级各部门要聚焦服务企业、自然人、项目建设、创新创业“四个全生命周期”,持续优化服务环境、市场环境、要素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以“营商”换“赢商”。
要以一流营商环境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大报告把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全省高水平开放暨高质量招商引资大会鲜明提出,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加力塑造高标准营商环境。青岛是山东对外开放的窗口,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坚持高标定位,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实现新提升。要以市场化为鲜明主线,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健全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机制,保障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要以法治化为基础保障,加强法治政府、诚信政府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司法公信力,依法保护经营主体合法权益。要以国际化为重要标准,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
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拿出更多改革进取的魄力和行动,脚踏实地、苦干实干,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青岛一定会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在现代化强省建设中“打头阵、当先锋”,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