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对中国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象征意义。它不仅代表了祥瑞、尊贵,还被赋予了掌管雨水、带来丰收等超自然的能力。关于龙的由来与传说,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常常富有想象。雷电、风暴、洪水等往往被解释为龙的作为。因此,龙最初可能表达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一种崇拜。
在远古时期,原始部落有图腾崇拜。龙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图腾,后来逐渐演化成为共同的神话生物。龙图腾形成的原因,一种说法认为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是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图腾上取某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龙形象。从此,中原大地上各个部族有了共同的龙图腾,统一的中华文明历史就此开启,因而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传说中的龙有九个儿子,分别是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它们各有不同的性格和喜好,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象和寓意。
日常生活中也有龙的踪迹。衣有龙袍、龙冠;食有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五月端午要赛龙船。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古代的类书中和龙有关的名词不下数百个。一千年前编辑的《太平广记》上搜集的龙的神话小说就有81则。在中国,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源远流长。
从上古图腾到吉祥瑞符,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龙年,最流行的祝福语莫过于“龙行龘龘”。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即以“龘”字为题眼,用“龘龘”之姿生动描摹十四亿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