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本报11月11日讯 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青岛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围绕实现社会政策、公共服务、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发展环境、精神文化“友好”,明确28项重点任务,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青岛特色的“儿童友好之城 幸福美好家园”,到2035年建成国内领先、特色鲜明的儿童友好典范城市。
围绕构建儿童友好长效机制,《方案》提出要加强儿童优先发展规划引领,推进儿童友好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引入“1米高度看城市”儿童视角,编制儿童友好社区、学校、医院、职业体验等领域儿童友好建设指引;打造30个儿童友好社区、1处市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儿童友好研学院,组建儿童友好成长团队、志愿者服务团队和专家顾问团队。
围绕优化儿童友好资源配置,《方案》提出要推进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行动计划、强镇筑基行动、“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到2025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76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力争达到60%;新建、改扩建小学、初中100所,建设海洋文化教育领航校37所;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托育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扎实开展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推进医联体、医共体建设,促进新生儿科、儿科与儿童保健科的优质资源共享;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需求,100%的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
《方案》还对完善儿童普惠福利体系、提升城市品质和服务效能、打造儿童健康成长环境、丰富儿童文体服务供给等提出要求。如,加大残疾儿童保障救助力度,全面实施残疾儿童享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5年免费教育;建设儿童户外拓展训练基地10个,加强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母婴设施建设;鼓励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完善5分钟儿童健身圈;建成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100%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学校,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农村社区(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拓展儿童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打造“博物馆之城”;全方位开展体教融合试点,推进“校园体育特色运动项目品牌建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