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萍 通讯员 张蕾
“能给我们送一次免费的‘法治体检’吗?”企业找到工会寻求帮助时,“法治体检”已经成为高频词。
今年以来,青岛市总工会已累计体检440家单位,截至8月底全市已建立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5496家。依托市总工会送出的“法治体检”,即墨区总工会曾帮助一家因疫情影响导致资金链断裂的服装企业渡过了难关,让220多名职工保住了“饭碗”。
据了解,青岛市总工会自2019年在即墨区试点创新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形式,组织开展“劳动用工法治体检”以来,以助力企业健康发展、帮助职工维护合法权益为方向,持续创新、优化、升级该项工作。“法治体检”逐渐成为帮助企业和职工“解难题、化争议”的桥梁纽带,如今正向青岛全市推广普及。
推行“法治体检”之初,一些企业因顾虑重重而拒绝;一些工会组织因经验不足有畏难情绪。为消除企业顾虑,市、区两级工会与“法治体检”团队签订保密承诺书,团队再与企业签订保密协议,明确是通过“体检”发现问题、协助整改,让辖区企业卸下包袱、主动参与。
为了让“体检”更具针对性,青岛两级工会摸底调查企业和职工的需求,确定了劳动合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工资福利待遇等15项主要内容,并增加个性化需求,制定“体检”清单。
同时,青岛工会形成了从开展调查、向企业“问需”,到组建队伍、签订保密协议、开展“法治体检”、形成“体检”报告、开展专家评审、总结推广典型、回访服务,直到年终评价,向工会“问效”的10步流程。为了不干扰企业运营,“体检”团队事前收集企业资料模板清单,尽量把准备工作做在前头,确保入企以后可以迅速开展“体检”。
“体检处方”质量怎么样?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工会“法治体检”不仅有专家开“处方”,还有专家“评处方”“验处方”。青岛市总工会将“法治体检”队伍优化为两支,为“体检”团队高效履职、“体检处方”切实对症再添新保障。一支由专业律师、劳动争议协调专家组成的“法治体检”专业团队,负责进企业“体检”,作出报告;另一支由法院、人社、劳动仲裁和高校劳动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团队,负责审查“体检”报告内容、实施效果,检验、发现、推广更为有效的“体检处方”。
王先生经营的某人力资源公司长期为超过法定退休年龄、无法购买社会保险的员工购买团体意外险,工会的“法治体检”报告建议,团体意外险不能分担员工在工作中受伤时公司应承担的责任,应改为雇主责任险。随后,专家评审团队进一步细化完善保险签订的实施细则。整改不久,公司一位退休返聘的女职工在上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最终雇主责任险承担了全部赔偿费用。王先生叹服:“幸亏参加了工会的‘法治体检’,既帮职工落实了工伤待遇,也大大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一家接受“法治体检”的外资企业,因股权转让引发大约3000万元的经济补偿金争议,新投资方搁置了投资。“法治体检”团队免费协调处理,帮助职工就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劳动报酬等与新投资方协商,完善了培训期和过渡期的相关制度,增加了激励措施,使职工认识到3000万元经济补偿金没有依据,保障了职工的劳动权益,新投资方也感到劳动关系生态稳定,顺利受让了股权。
“‘法治体检’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企业存在各类纠纷。”青岛市总工会法律部相关负责人说,借“体检”送服务已成为工会的常态化工作。
依托“法治体检”,青岛市总工会不断总结深化,将服务升级为六个方面。即:为企业开展一次劳动领域“法治体检”;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职工开展一次法律讲座;为企业提供一次法律和决策咨询;为企业制定一个防范和避免法律风险的法律“处方”;指导企业工会调处一批劳动争议案件;协助企业工会开展一次职工队伍稳定隐患排查。
“六个一”模式从帮助企业整改劳动用工法律风险,向提供综合性工会法律服务升级,以推动企业依法用工、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法治水平、促进企业管理运营健康发展为目标,从源头上助企纾困、惠工解忧,预防化解劳资矛盾,推动了当地劳动关系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