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

青岛市疾控中心提醒:咳嗽、咳痰超过两周应及时就医检查
青岛日报 2025年03月25日

青岛日报2025年03月25日版面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肺结核),但也可能累及淋巴结、骨骼、肾脏等其他器官(肺外结核)。2025年3月24日是第3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主题是“全面行动 全力投入 全民参与 终结结核”。记者从青岛市疾控中心获悉,青岛肺结核发病数量总体呈现平稳中略有下降的趋势,县市及城乡接合部报告发病率相对较高。专家提醒,市民咳嗽、咳痰超过两周应及时就医检查。

男性中老年患者数量较多

结核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2023年重返全球单一传染病死因首位。据统计,我国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2/10万。青岛近年来肺结核发病数量总体呈现平稳中略有下降的趋势,患者以男性为主,中老年患者数量较多,人群职业以家务及待业、农民、学生为主。值得注意的是,离退人员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中占比逐年增高。在地区分布方面,青岛10个区(市)均有病例,县市及城乡接合部报告发病率相对较高。

注重结核潜伏筛查及预防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在2035年“终结全球结核病流行”的目标。近年来,青岛结核病防控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岛模式”。推行“互联网+结核病防控”,通过多个智能化信息平台实现对患者的信息管理与监测,并开发远程督导系统、重点人群结核感染筛查系统等工具,实现信息化赋能。

青岛是全国第一批肺外结核病防治试点城市、山东省首个耐药结核病规范诊疗能力提升试点市,近年来创新性开设了结核潜伏感染筛查及预防性治疗门诊,形成了组织体系化、筛查多元化、宣教模块化、管理团队化、监测系统化的“青岛模式”。青岛自主设计结核病防治IP形象“青小侠”,组建了结核病健康促进志愿者团队并荣获中国防痨协会先进组织典型称号,青岛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制所所长王忠东获得第四届“全国最美防痨人”称号、青岛市“蒲公英”科普名家称号等。

规范治疗是治愈结核病关键

青岛市疾控中心专家阎月明表示,结核病可防可治。结核病传染源通常为正在排菌的肺结核患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如何有效防控结核病?专家建议,一定要关注症状,及时就医。“咳嗽、咳痰、咯血或痰中带血丝是肺结核的主要症状,市民咳嗽、咳痰2周以上,应当怀疑得了肺结核,要及时就诊。”阎月明说,胸闷、胸痛、午后低热、夜间盗汗、乏力、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等也是肺结核患者的常见症状。经空气飞沫传播是肺结核的主要传播途径,市民如果出现了疑似结核病症状,一定尽早到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检查。目前青岛市有6家结核病定点医院,可就近就诊。

市民还应规范治疗,避免耐药。结核病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完成全程治疗,避免因中断治疗导致耐药结核病的发生。肺结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在疾病进展期应适当增加营养,增加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的摄入,保证充分休息,不宜过度劳累。加强预防、保护易感人群尤为重要,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等高危人群应加强防护,新生儿接种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重要手段。

“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也应得到重视。”阎月明介绍,人体感染了结核分枝杆菌,可能当时没有结核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也没有细菌学和影像学证据,不具有传染性,但免疫系统受损或免疫力低下时易发病。该群体可以接受“结核病预防性治疗”。“目前,预防性治疗方案有两大种,一种是化学预防性治疗,主要是服用抗结核药品,疗程大概3到6个月;另一种是免疫治疗,15到65岁年龄段的结核潜伏感染者可选择注射微卡等免疫制剂预防,采用臀部肌肉深部注射,间隔2周注射1次,共给药6次。”阎月明说,相关研究表明,预防性治疗保护效果可达60%到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