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寒料峭,黄山风景区因连续降雪导致台阶结冰,多名游客摔倒,这一惊险场景引发了广泛关注。虽然景区事后关闭了部分步道,但此次事件仍暴露出景区应急机制滞后、风险预判不足等深层次问题。
近年来,玻璃栈道滞留旅客、索道突发骤停、景区魔毯故障等事件的发生,不仅影响游客体验,更凸显了个别地区旅游业在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失衡。在追求客流量的运营模式下,一些景区将安全投入视为“亏本买卖”,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把安全置于次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明确规定,景区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景区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景区应当制定和实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可采取门票预约等方式,控制景区接待旅游者的数量。然而现实中,部分景区仅仅张贴“限流公告”,并未真正落实限流措施和应急疏散方案。当降雪、暴雨等极端天气叠加节假日客流高峰,安全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景区管理不能止步于“开门迎客”,重中之重是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监测预警,规范处置救援和健全响应机制,坚持从源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让安全保障跑在危险发生之前。遇到特殊天气,景区要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如及时清理积雪、关闭危险区域等。利用AI、大数据分析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精准预测游客流量,提前做好疏导和限流。同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应急处理能力,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有效应对。
在强调景区责任的同时,游客也需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在出行前做好功课,密切关注景区的天气和客流信息,合理规划行程,并且遵守相关规定,切勿为了“打卡”而冒险靠近危险区域。
天气渐暖,出游热潮已经开启。唯有时刻敲响安全警钟,才能让人们在“春色惹人醉”的美景中安心畅游,真正实现“诗与远方”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