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喜红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需要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等“硬条件”,更离不开人才“软实力”。当前,各地对乡村人才振兴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事相宜,共同推动乡村振兴伟大事业蓬勃发展。
真心爱才,打造乡村人才智汇“聚集地”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源源不断的乡村人才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近年来,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合作农业、农村物流、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纷纷涌现,呼唤更多身怀一技之长、具有创新精神的乡村技能人才。而要营造乡村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真正激发乡村人才的内生动力,首先重在真心爱才。一方面在思想上要尊重、珍惜、关爱乡村人才,让乡村人才听到家乡的呼唤、感受到家乡的诚意,加速回归步伐;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要创新乡村人才发展体制,构建和完善科学的乡村人才识别机制,树立科学的人才观,锻造有效识别人才的“伯乐慧眼”,真正体现出对乡村人才的关怀,增强乡村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
悉心育才,构建乡村人才培养“蓄水池”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只有为乡村人才创造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成长空间,才能激发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的内生驱动力。要建立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通过推行“党支部+人才振兴”模式,严选村级党组织负责人,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干部队伍,打造敢担当、能作为、懂农村、懂农业的“人才雁阵”,发挥领头雁效应;要持续强化乡村人才教育培训,加快构建集技能培训、教育管理、规范指导、政策帮扶于一体的培养制度体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通过加强乡村义务教育事业、农民夜校、职业技术教育等方式,精确培训对象,分层次、分批次、分领域、分方向开展培训,提升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与学习理解能力;要创新培训方式,以网络教育、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等信息化手段,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与探索在线培训、手机客户端管理考核等新型服务方式,引导农民“学中干、干中学”,为壮大高素质农民、乡村人才队伍提供保障。
倾心引才,搭建乡村人才聚集“强磁场”
“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乡村人才是第一资源,倾心引才,全方位拓展引才聚才渠道,是释放人才活力的强大磁场。一方面,要通过“引进来”“沉下去”“留得住”三种方式吸引下乡人才。善用政策红利与乡情纽带,不拘一格引人才,缺什么就补什么,突破人才的背景、学历、行业等方面的束缚,有针对性地“引进来”乡村人才;要强化长期服务乡村的人才职责,提出一系列优待政策和奖励措施,并将奖励结果列入职称评审标准,强化专业人才的岗位职责,对其工作质量形成约束,激励乡村人才“沉下去”,保障下乡人才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要建立下乡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从搭建引才聚才服务平台、待遇保障和激励奖励等方面为下乡人才“留下来”服务农业农村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吸引返乡人才。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吸引城市人才下乡,更需要关注引导曾经“生于斯,长于斯”的各类乡村人才回乡。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从农村走出去的青年大学生回乡服务,中年农民工返乡创业,退役军人、老年离退休人才回乡任职等。这些人有见识、有能力、有资源,有创新方法,应吸引他们为乡村振兴多多出智、出力、出钱。通过吸引下乡人才和返乡人才两方面相结合,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精心用才,打造乡村人才成长“加速器”
“人既尽其才,则百事俱举;百事举矣,则富强不足谋也”。为政之本,在于用人。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关键在于用好乡村人才,最大化发挥每一类人才、每一个人才的作用。如果因为考虑不周、使用不当,容易出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情况。对人才而言,他们最担心“英雄无用武之地”,最在意的是成长舞台、登高阶梯、施展空间。要为乡村人才搭梯架台,诸如健全柔性用人机制、完善乡村人才使用制度等,确保为各类乡村人才提供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够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尽心、尽情、尽力施展各自的才能;要围绕人才“引、育、用、留”关键环节,坚持需求导向,拓宽乡村人才用人渠道,营造开放包容、鼓励探索的环境,敢于破除学历、职称、身份、编制等体制性障碍,构建完善的选拔、激励与保障体系,精准对接乡村人才与乡村建设需求,力求“才尽其能、岗适其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乡村人才振兴对于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广泛吸引各类人才到广袤农村建功立业,做好新时代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雁阵”“群雁工程”,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真正培育一支高素质、有技术、懂管理的人才队伍,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