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质增效,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

——代表委员聚焦“推动服务业专业化、高品质发展”建言献策
青岛日报 2025年02月10日

  ■2月9日下午,出席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围绕有关工作报告展开热议。

  梁 超 摄

  ■2月9日下午,出席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的委员们讨论有关工作报告。

  梁 超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王凯  周建亮  杨光

  现代服务业涵盖金融、保险、信息、商贸、文旅、康养等诸多领域,其发展水平被视为一个城市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上聚力攻坚求实效。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行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升级。

  “现代服务业”也成为今年青岛两会的热词之一。代表委员们认为,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将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推动“两业融合”

  “两业融合”即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柔性定制,新增“两业融合”试点企业10家以上。完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引导政策,扩大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规模。

  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普及运用,让服务和制造加速融合,已成为青岛产业突破的新窗口。当前,全球共有172家灯塔工厂,中国以72家的数量稳居榜首,占比超过40%。其中,青岛拥有灯塔工厂7家,在全国范围内遥遥领先。

  市人大代表,中国联通青岛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晓冰建议,依托青岛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建设,打造国际数字产业协同创新体系,统筹整合政府及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资源,创建国际产业研究院,聚焦国际数据领域前沿技术,开展国际数字产业研究,带动青岛传统优势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以国际信息通信服务业、国际算力服务业、国际数据加工服务业为基础加速布局金融科技、跨境电商、数字文化、海洋科研等应用衍生新业态。

  市政协委员、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正刚认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应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加快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物流行业新质生产力。

  “现阶段,众多企业数字化转型意愿强烈,但因为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经验不足,仍以传统运营模式为主,企业数智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王正刚建议,聚焦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等重点产业,梳理各产业代表企业、项目及应用场景,以实现资源精准配置。进一步明确技术创新方向,促进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推动智能化与数字化管理等,加速产业链内部的深度融合。构建政企协同机制,由政府搭建平台,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聚合供应、制造、服务、软件科技、智能装备等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研发物流新技术,探索新模式、开拓新业态,用数智化技术赋能绿色生产力构建,畅通国内外市场循环。

  市人大代表、中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冯恩新关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企业与资本市场多维互动,让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也提升了青岛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冯恩新建议,鼓励优质企业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债券、绿色债券等多元融资工具、创新型债务融资工具,丰富债券融资品类,助力企业提升在科技创新及绿色发展方向上的投入。

  激发文旅产业潜能

  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消费新场景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青岛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不断推动文旅消费扩容提质增效。

  针对提升文化旅游品质,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涉及开展旅游强市建设行动、深化海上旅游资源整合和海岛旅游开发攻坚、大力发展邮轮经济、积极发展冰雪旅游和温泉旅游、办好国际啤酒节等。

  “青岛作为‘中国啤酒之都’,啤酒文化是城市核心IP和文旅产业的重要支柱。”市政协委员、青岛市侨联副主席、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王家林建议,以“数字赋能+智造+文旅”为驱动,将青岛打造为全球精酿啤酒数字化高地与文旅融合城市,为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青岛方案”。

  王家林建议,在啤酒博物馆、精酿工坊中嵌入AR/VR互动项目,结合元宇宙技术开发“永不落幕的啤酒节”3D虚拟空间;开发“精酿啤酒文化数字长廊”,结合影视IP打造跨界主题体验馆,直播“数字孪生酿造过程”,邀请国际博主体验“24小时青岛精酿之旅”,塑造“东方慕尼黑”形象;结合青岛国际啤酒节海外分会场活动,提升品牌国际可见度;将里院文化区改造为“数字精酿文化街区”,集成打造精酿工坊、主题酒馆、文创市集;开发“青岛精酿地图”小程序,整合啤酒节、博物馆、工坊等资源,提供一站式文旅服务。

  市政协委员、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冷静表示,加快建设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有利于彰显青岛山海城湾一体特色、更好传承历史文脉、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更有利于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能级、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冷静建议,全面打造上合组织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时尚购物中心、国际美食中心等多个中心,拓宽上合组织旅游和文化之都建设路径。历史文化展示中心打造崂山道教文化、齐长城琅琊台文化、海洋历史文化等主题文化展示区,在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建设上合组织国家历史文化展示区。建设特色街区和商业综合体,打造引领潮流的“山、海、湾、城”相融合的时尚购物场景。在国际美食中心开展国际美食嘉年华、青岛食材节等标志性活动,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海洋美食之都;引进上合组织国家美食品牌企业,建设地标性美食集聚区、特色集市等,打造国际餐饮品牌聚集高地及中华美食体验地。

  促进生活服务便利化

  生活服务是指为满足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而提供的各类服务活动,在推动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激发消费活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聚焦促进生活服务便利化,政府工作报告也着墨颇多,频频“点题”推进城市商圈、重点商贸项目、银发经济、康养产业等方面工作。

  市人大代表、青岛福恩惠养老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即墨区家政服务行业协会会长管梅深耕家政服务培训行业十余年。在她看来,完善人才培育和职业认证机制,是提升家政行业服务质量、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的关键。

  管梅建议,加强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鼓励和支持高校、职业院校、民办职业学校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早期教育、育婴师等相关专业,培养具备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托育人才;鼓励专业培训机构建立托育从业人员职前、在职培训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同时,完善职业认证与激励机制,推动建立青岛统一的托育从业人员职业标准和认证体系,明确各级从业人员的资质要求、岗位职责及能力标准,确保从业人员具备基本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市政协委员,青岛国际青年创客基地、中日韩(青岛)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主任王可锋认为,候鸟式养老和康养院区的建设和服务,能够增加城市温度,有助于吸引更多游客来青。

  王可锋建议,充分利用生物科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具有青岛特色的智慧养老服务和养老院,引导形成青岛特色康养产业链和产业园区。例如,引入智能护理床、防摔衣、智能药盒等智慧养老产品,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安全的生活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养老院内的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安全状况。同时,结合青岛康复大学等高校和机构的康复技术、手段、专业,形成以康复康养技术为核心、AI智能为载体、养老服务机构为平台的青岛新型养老特色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