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汇能,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力

——代表委员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言献策
青岛日报 2025年02月10日

  ■2月9日,出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市南代表团的代表们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于 滈 摄

  ■2月9日,出席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崂山代表团的代表们认真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于 滈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任晓萌  王凯  王世锋

  科技创新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上聚力攻坚求实效”,围绕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产业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等进行系统部署。如何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强化高质量科创供给,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建设科创大走廊,打造高水平创新生态,成为今年青岛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化解技术难题,在“无人区”中形成更多“从0到1”的先发优势。

  “青岛造”全球首列碳纤维地铁列车投入商业运营,时速400公里的新一代动车组样车成功下线,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硫化物固态电池、合成生物等技术成果加速转化落地……这些科技创新突破的背后,是青岛雄厚的科技创新策源力支撑,离不开一个个高能级科创主体的智力加持。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科技创新平台支撑。在市人大代表,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陈克正看来,高能级科创平台是丰富高质量科创供给、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引擎”。“2024年,我们联合万华化学、海康威视等行业龙头企业,获批高性能有机光学聚合物与先进制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聚合多方创新要素,力争在新材料产业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为全市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此外,我们还打造了‘国家级先进橡胶材料分析测试创新研发中心’,被列入《山东省推动轮胎行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计划(2024—2027年)》重点建设,努力让更多科技成果实现‘从0到1再到N’的跨越式发展。”陈克正说。

  如何进一步提升高能级科研平台的科创供给能力,陈克正建议加大对高能级科研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鼓励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青岛市“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通过高校牵头发起、行业企业共建共享的形式,整合汇聚科创资源,打造面向行业企业需求的创新服务平台。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青岛市拥有30所高等院校和众多省级以上科研院所,充分发挥在青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策源地作用,对于青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驻青高校在海洋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学科优势明显,与青岛产业结合密切,要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持续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市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刘欣梅表示。刘欣梅建议,应进一步加强校地联动,优化政策支持,设立“青岛市驻青高校优势学科专项支持计划”,建立驻青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在学科发展、科研立项、成果转化等方面形成联动机制;支持驻青高校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联盟,推动科研成果在本地实现产业落地;在驻青高校内推动学科交叉研究,鼓励人工智能与海洋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学科融合,支持高校开展跨领域、前沿性研究。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量大面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新时期我国实现科技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业牵头实施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达到90%”“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科技型企业达到1.5万家”。

  如何助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在市政协委员、民革青岛市委会秘书长石硕看来,促进大型科学仪器等资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让更多科研资源“活起来”“用起来”,显得格外关键。“大型科研仪器设备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和硬件基础,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产工具。目前,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分布不均衡、使用率不高,制约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发展。”

  石硕建议,充分发挥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统筹功能,打通共享资源向企业的流通渠道,以线上线下服务有机结合的方式,构建覆盖研发、创新、生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我们可以借鉴北京‘总平台+领域平台+研发实验服务基地’服务体系的做法,加快市级平台与区域内高校院所管理平台的数据对接,搭建区域性的管理网络。同时,进一步健全科学仪器开放绩效评价体系,提升仪器单位开放共享的积极性。”

  除了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对此,市人大代表、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皓感触颇深,他说:“去年年底,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协调帮助下,我们青岛市青年企业家商会与青岛科技大学开展了一次科技成果对接会,其中多项高校科研成果与我们商会企业产品创新升级需求‘不谋而合’,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达成了10余项初步合作意向,极大提升了企业创新发展质效。”

  张皓建议,建立由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共同参与的政策研究与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围绕产业需求进行选题研究,同时,助力企业打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所需的资源通道,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基于本地科研优势,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融通创新,真正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出题、领题、答题、验题……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创新,让新质生产力的“养分”愈加充沛。陈克正代表建议,进一步突出需求牵引和目标导向,建立重点产业急需技术、“卡脖子”技术榜单发布机制,常态化组织“青岛好成果”等产研对接活动,强化高校院所与地方、行业、企业需求信息有效对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

  持续优化创新生态

  科技创新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凝聚合力破解研发难题,营造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

  放眼全球,东京—横滨、圣何塞—旧金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特拉维夫—耶路撒冷等科创走廊一直是表现最好的创新区域。着眼青岛,作为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级的重要抓手,加快打造青岛科创大走廊今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副主任、青岛市新质生产力赋能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主任李光全说:“青岛科创大走廊集聚了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崂山实验室等‘国字号’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千余家高新技术企业,还有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两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产业集群优势明显。”他表示,打造青岛科创大走廊,势必会进一步释放区域高端科研资源潜能,更加密切区域产业协同和多链融合的空间纽带,不断夯实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此,李光全建议成立青岛科创大走廊建设专班,立足人工智能产业园、虚拟现实产业园、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园等,推动更多优势创新资源、优势企业向创新走廊定向聚集。对标先进科创走廊,着力打造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的青岛市新质生产力集聚带,重点聚焦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海洋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海洋高技术服务、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于一体的青岛市新质生产力集聚带。

  加快打造青岛科创大走廊,以“廊道”为空间布局实现区域连片、串珠成链,其意义不仅在于“破藩篱”,更聚焦强产业、优生态、谋共享。而完善的科创生态,离不开人才这一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深入实施‘人才强青’和青年人才集聚行动,健全‘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进一步释放出青岛广纳良才的信号。”市人大代表、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青林表示,当下的青年创新人才集聚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尤其是在新兴产业领域甚至出现了“数字游民”概念,青岛应与时俱进做好可行性调研,推出在全国有特色、创新性的人才政策,推动更多优秀青年人才集聚。

  宋青林还建议,动态调整人才政策体系,充分考量青年创新人才在青生产生活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在住房的租、购、补上,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优化人才服务。打通部门壁垒,高效实现落户、就业创业、政策享受等“人才来青一件事”,切实改善人才来青的服务体验,增强在青发展的信心和归属感。

  市政协委员、青岛鑫盛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自胜建议,设立“青岛人才日”,并通过丰富人才日活动、扩大传播覆盖面等方式,将其打造成为青岛爱才的招牌活动,吸引更多潜在人才关注参与,进一步营造城市爱才惜才的氛围。同时,搭建人才与企业间的资源对接平台,定期举办交流会促进各方合作,建立数据库跟踪人才需求和供给,为人才和企业提供更高效的对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