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高效办成一件事”,打造“生态+营商”双优环境

青岛日报 2025年01月09日

  ■青岛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对辖区企业现场检查。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的“强心剂”,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正在把自身的营商环境变得更“绿色”,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城市竞争力。

  近年来,青岛市生态环境系统加速推进“放管服”改革,聚焦全市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在环评审批、执法监管、精准帮扶等方面全面发力,聚力打造“生态+营商”双优环境,连续三年推出43条增量政策,推进实施“多事项合并办”等一系列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助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同时,护航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4年,在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排名中,青岛连续两年进入全国前10名,是全省唯一上榜城市。

  市南区:执法文书电子送达,开辟行政执法“快车道”

  2024年4月,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南分局以电子短信的方式,向一起在禁止区域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案的当事人送达了一份《责令改正违法行为决定书》。这是自《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修订以来,全省生态环境领域首次采用电子送达方式成功送达行政执法文书,可有效破解送达难、送达慢、送达不规范等送达难题,成为提高行政执法效率、降低行政执法成本的有益探索。

  在这起案件办理过程中,市南分局执法人员告知了当事人电子送达的适用范围及电子送达的法律效力,当事人在充分知晓电子送达的利弊之后签收《送发地址确认书》并提供了手机号码。通过短信方式发送行政执法文书后,执法人员又电话提醒当事人查阅相关文书,当事人对这一送达方式表示认可。

  “以往在向当事人送达处罚决定书时,有的当事人通过拒绝签字、拖延时间、躲避等方式给文书送达制造障碍,致使直接送达无法完成。”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市南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夏睿宏介绍,而多次送达无果,需要通过直接、留置、邮寄、公告送达等方式实现送达,最终导致案件时限拉长、送达经济成本增加。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生态环境行政处罚办法》对生态环境执法文书电子送达工作均作出明确规定,电子送达作为新型送达方式,一经发送成功,执法文书即视为送达,与直接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等法律规定的传统送达方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可极大缩短送达周期、有效减省送达成本、明显提升送达效率,因送达问题引发的行政争议发生概率将大幅下降。

  对此,市生态环境局与市南分局上下联动,在市生态环境执法一体化系统中增加了文书电子送达模块,加速技术攻关,多次开展执法文书电子送达模拟送达。依托执法一体化系统,执法文书电子送达使得整个送达过程实现实时动态反馈和留痕,履职信息均“有据可查”,真正为当事人提供“零接触”“全天候”“快车道”的法律文书送达服务。

  近日,市南分局采用电子送达的方式,向相关企业通报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的标样核查结果,不断丰富电子送达应用场景,逐步扩展到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领域。同时,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对当事人跟踪回访,助推法治政府建设深入开展。

  市南分局坚持优化营商环境,先后推出许可事项联审联办1.0版本和2.0版本等便民做法,实现“进一家门,办两家事”,以“送上门”的贴心服务、“零距离”的沟通方式、“接地气”的工作模式,为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交出“市南答卷”。

  胶州市:推行“三书同达”,助力企业信用快速修复

  “我正为公司信用的事发愁呢,有了你们手把手的指导,我有信心尽快完成信用修复。”日前,胶州一家机械制造公司的负责人收到了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胶州分局送达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一同送达的还有一份《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先扫描《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上的‘缴款码’缴纳罚款,完成整改后,再扫描附在《信用修复告知书》上的‘二维码’,按流程进行操作,就可以完成信用修复。”在胶州分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最短公示期满后,这家企业顺利完成了信用修复。

  这是生态环境部门优化信用修复流程的一个缩影。为全面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解决企业信用修复“不会办”“来回办”等问题,2024年5月,胶州分局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两书同达”的基础上,新增《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同时送达,实现“三书同达”。此举有利于市场主体及时修复信用、消除不良影响,也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营商环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之所以变‘两书同达’为‘三书同达’,是源于我们实际工作中的一项调研。”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胶州分局管理二科负责人任帅兵表示,“两书同达”工作机制实施9个月以来,仅有1家企业申请了最短公示期信用修复。事实上,最短公示期信用修复对受到过行政处罚的企业是极大的利好,但机制实施预期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为此,胶州分局走访了10家已经缴纳罚款并完成整改的企业,找到了“症结”所在。

  “据企业反映,《信用修复告知书》只告知企业需要信用修复,却没告知企业怎么进行修复以及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在做信用修复前,企业需跑多趟腿,一趟取回《非税收入一般缴款书》,一趟确认整改完成情况,部分不会操作的企业还要再跑一趟取回缴纳罚款的发票,过程较为烦琐。”任帅兵说。

  基于调研结果,胶州分局以“处罚与修复‘齐步走’、让企业少跑腿”为出发点,将信用修复流程、信用评价核销流程、发票获取流程等内容,转成“二维码”附在《信用修复告知书》上,让企业“一点就会”“一看就懂”“一扫即可”。变“两书同达”为“三书同达”后,受处罚企业缴纳罚款的平均时间比之前减少了40%,已有13家企业完成了最短公示期信用修复。

  胶州分局还推行企业合法合规经营指导融入信用信息修复工作当中,延伸信用修复服务链,针对监管中的“高频”违法行为梳理本系统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18类67项。对存在违法问题的企业下达《行政合规指导意见书》,帮助企业尽快完成整改,恢复合法合规经营,确保信用修复期满可以及时修复。

  近年来,胶州分局积极开展进镇街、进企业、进社区,累计走访调研116家服务对象,深入听取污染防治、企业服务等领域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台账,逐项制定整改措施,征集解决各类意见建议、问题76件,确保事事有落实。

  (吴 帅  王 诺  李 倩  杨亚楠  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