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file/2025-01-09/01/9056151_rbzt1_1736091149452_b.jpg)
本报评论员
变革年代,科技创新是确定性之锚。新的一年,加快城市转型升级的步伐,科创是最重要的引擎。
过往的经验一再证明,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它所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能够有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质效跃升。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速演进、区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等多重变量和挑战交织,城市发展方式亟待转变。唯有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核心的位置,对科技创新给予更大力度的关注,才能建立起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新优势,推动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过去一年,青岛正是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实现了经济发展的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截至目前,青岛拥有国家、省、市各级技术创新中心超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977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超过93%。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已达65.36%,带动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2024年前11个月,青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居副省级城市首位。新的一年,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提升源头创新能力,拉升城市创新高度。由科学重大发现和技术革命性突破所孕育的源头创新,标示着一座城市科技创新的高度。城市源头创新能力越强,对优质资源的虹吸效应就越强,就越能抢占发展先机。青岛在多个领域具有深厚基础和明显优势,要进一步深挖创新潜力,让更多从“0到1”在青岛诞生。比如,在海洋领域,青岛拥有全国唯一的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涉海院士数量全国第一,要瞄准海洋领域发展新趋势,不断提升海洋科技原始创新策源能力,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在能源领域,青岛集聚了山东能源研究院、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要进一步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固态电池等产业前沿方向上培育更多引领性创新成果;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等领域,发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此外,要加快吸气式发动机热物理试验装置、深远海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
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提高城市创新速度。从“书架”到“货架”,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一环,通过在产业中落地实践,科技创新能够进一步找准方向和重点,催生更具价值的创新成果。青岛当前正全力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亟需不断创新理念和方式方法,建立起更加高效、精准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以此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要完善科技成果跟踪对接机制,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沟通联络,及时跟进研发进展,推动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企业“出题”、院所“答题”、市场“阅卷”的融通创新模式,使科技成果更好地对接市场需求。积极探索科技项目经理人、专业技术经纪人等科技服务新模式,挖掘并培育孵化更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打造能够满足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需求的中试孵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条。
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提升城市创新浓度。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城市创新发展的爆发力只有依靠企业才能够真正引爆。青岛拥有超过200万户市场主体,培育了一批创新带动力强的大企业以及在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活”的专精特新企业,未来要聚焦企业创新痛点、难点,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要用好政策工具,不断完善研发投入导向激励机制,同时通过用活用好创新券、推进大型仪器等创新资源共享共用降低企业研发成本。鼓励龙头企业采取“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模式,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构建高水平产业创新生态。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模式,联合驻青高校等优化学科设置,针对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发挥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作用,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头部企业给予人才政策定制权。
科技创新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让不可能变成可能。当更多从0到1、从1到N的科创成果涌现,城市的发展也一定会呈现出全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