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自市财政局获悉,2024年,青岛财政统筹资金约2.26亿元,支持全市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全市共有13片历史文化街区、337处历史建筑;550处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144家,数量居全省首位、副省级城市前列;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926项。
市财政局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约2.16亿元,支持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16亿元中,市财政统筹资金约1750余万元支持文物修复、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以及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统筹资金300余万元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主要用于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保护、手造节及非遗相关活动;统筹资金约1.5亿元支持市博物馆改扩建,安排资金4500万元采取央地共建模式支持打造全国唯一国家级海洋考古博物馆、山东省首家“国字号”博物馆——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
市财政局还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政策扶持作用,统筹资金约1000万元,支持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支持博物馆、纪念馆提升展览能力和水平并向社会免费开放,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等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展览,展示文物保护成效及其价值。市博物馆等3家博物馆展陈项目获评国家文物局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入选数量居全省第一。支持青岛历史城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青岛老城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丈量青岛——走近老建筑”文旅公益行活动入选省政府文化创新奖,有效助力文物“活”起来。支持非国有博物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在资金和政策的鼓励引导下,我市非国有博物馆数量逐年增加,全市非国有博物馆已达102家,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有93家。支持打造非遗品牌,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支持举办“青岛手造节”“非遗在景区”等系列主题活动,推动非遗工坊建设,现已培育63个青岛市“非遗特色社区”,“非遗在社区”工作形成全国品牌,8个产业为“山东手造”重点培育产业,各级非遗工坊146家,非遗项目转化发展提质升级。
市财政局还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完善顶层设计,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建立“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将国有建设出让用地考古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开展青岛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严把项目决算关,规范文物保护项目竣工决算管理,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监控和动态管理,实现文物保护项目资金从预算审核到决算批复的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