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东方红3”,共上一堂“海上思政课”

10余所高校研究生在“移动课堂”上体验海洋科考实验
青岛日报 2024年12月20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呜……”12月17日上午,伴随着悠长而深沉的鸣笛声,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3”船缓缓驶出奥帆中心码头,开往胶州湾腹地,为期4天的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公共选修课《海洋科考认知实践》正式开启。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兰州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新疆农业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的130余名师生分两个批次登上科考船,了解海洋科考知识,体验海洋科考实验,强化建设海洋强国意识,沉浸式上好“海上思政课”。

  在“东方红3”海上“移动课堂”上,大思政课的讲授别具一格。“最早能横渡大洋的船是什么船”“全球海洋真的在变暖吗”“海洋的面积是多少,应该如何测量海洋的深度……”在以“探索海洋”为主题的讲座中,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朝晖以有趣的海洋话题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海洋科普盛宴,激励师生们更好参与到建设海洋强国的征程中。

  “中华民族是最早利用海洋的民族之一,千百年来,我们的先民深耕大海、扬帆远航,创造了延绵不息的中华海洋文明。”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王付欣以“建设海洋强国与实现伟大复兴”为主题,围绕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等内容做了分享,他旁征博引,生动有趣的案例接地气、冒热气,增强了学生对海洋强国战略的认识和理解,更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参观实践环节,师生们深度体验了海洋科考实验。在CTD(温盐深测量仪)操作区,学生在实验室教师的指导下,亲手利用CTD测量胶州湾海水温度、盐度等数据;在通用干湿实验室,学生利用显微镜观测胶州湾海水中的海洋生物;在逃生演练环节,师生们穿上救生衣、带着防寒服,在海风凛冽的甲板上集合,有序进入逃生艇。360度开阔视野的驾驶室、各种高科技的舱内实验室、设备炫酷的甲板作业区引来学生阵阵惊叹。

  “《海洋科考认知实践》课是学校面向研究生开设的一门最具特色的公共选修课,其特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上课的地点不是在学校、不是在教室,而是在海上;二是课程不仅面向本校在校研究生,还面向全国其他高校,大家一起登船共上‘海上思政课’。”陈朝晖表示。此外,今年中国海洋大学还进一步拓展了“海上思政课”的内容,围绕“五育并举”开设了美育、体育、劳育等特色的课程和实践体验活动。

  “登上科考船,面对茫茫大海,非常震撼,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所描述的那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南开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一学生贾茹表示。在她看来,“东方红3”船就像漂在海上的独立社区,各个大学之间没有了边界,各个专业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实现思想的碰撞。这不仅丰富了她的阅历,也在她的心底埋下了建设海洋强国的种子。

  据介绍,“东方红3”船是一艘在国际上具有引领意义的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是目前全球最大静音科考船,集工程应用、技术集成、学科交叉于一体。船内配备国际先进的探测系统、遥感信息观测印证系统、实验分析系统,操控支撑系统以及船岸一体的数据与网络系统,可开展高精度的全海深和空间一体化的海洋综合科学考察。该船自2019年5月投入运行以来,已安全航行近20万海里,航迹遍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圆满完成深远海科考航次25个;完成涉海专业本科生海洋学海上教学任务10航次,培养本科生560名;完成研究生海洋科考认知实践65个批次,全国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4000余名师生参加了海上科考认知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