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饮食也是文化。
中国饮食史上,传统菜系初分为鲁菜、苏菜、川菜、粤菜四大流派;时序更替,朝代迭变,至清末民初,浙菜、湘菜、徽菜、闽菜异军突起,渐入佳境,世所公认的八大菜系格局,尘埃落定,维系至今。鲁菜作为唯一入围的实力派,以一己之力成为北方菜系中的中流砥柱。
众所周知,鲁菜肇始之初一直由济南菜和胶东菜两大菜系组成,分别代表着“鲁菜”和“齐菜”,其地方特色小众菜系支流亦多,如孔府菜、博山菜等。
从1891年青岛开埠至辛亥革命前,青岛的餐饮市场尚处于起步萌芽期,期间德国租占,中餐表现乏力,少有建树。辛亥革命后大批京城的遗老遗少来青避居,达官贵人群体有钱有闲、有品位有需求,客观上催发了青岛餐饮业的启动加速,如被称为青岛三大名楼之首的顺兴楼,于1912年开馆于北京路13号,即是得前清遗老王垿帮衬而建。稍后,另一个餐饮名楼于1924年在即墨路12号开张,名号“聚福楼”。巧合的是顺兴楼和聚福楼所聘请的厨师皆来自胶东的福山,时称“福山帮”,故两家名楼所经营的乃是具有胶东菜系特色的北方菜,和开设于开埠之初天津路的春和楼一道,撑起了青岛地方菜系的门面,这时,青岛菜才有了最初的雏形。
青岛菜迎来的第一次繁荣期是20世纪30年代,期间,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成立,一大批文人名流教授奔赴岛城而来。这批文化达人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又属高收入阶层,客居之地,难免聚在一起觥筹交错,消磨时光,时有“酒中八骏”之称,其中即有闻名华人圈的美食家梁实秋先生,他把青岛的美食记录在《雅舍谈吃》中,广为流传。
1933年,青岛市肆中的一等餐馆11家,二等餐馆58家,一批有着青岛特色的菜品经过融合打磨渐渐固定下来,被酒楼当作招牌菜推出,如高汤燕窝、红烧鱼翅、汆西施舌、烩乌鱼蛋、香酥鸡、油爆海螺、红烧加吉鱼以及银丝卷、三鲜蒸饺、水饺、锅贴等等。
1935年,骆金铭编著《青岛风光》,对岛上中菜馆有如下描述:
“青岛承袭德日递嬗接管而来,舍酒排间御料理外,中菜馆首推顺兴楼、春和楼、东华旅社、三阳楼、英记楼等数家,在德日管理时代,已有相当顾客,日人中餐,咸乐于此,迄今三十余年,店号既老,因之营业不衰。”
青岛菜的第二个发展高峰,是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其时百业复兴,国内国际客商往来频繁,加之山东省对外贸易洽谈会(小交会)每年定期在青岛举行,商贾云集,四方辐辏,客观上促进了青岛菜的第二次繁荣。这一时期,青岛菜第一次出现了食“活海鲜”这个新名词,并迅速流行开来,引为饮食之时尚。1987年,山东省第一届鲁菜大奖赛发出比武令,青岛烹饪界名店名厨精心准备,取得佳绩,葱烧海参、扒原壳鲍鱼、清蒸加吉鱼、油爆海螺、锅烧鸭等一批青岛菜的代表菜在全省全国叫响,为青岛菜的基本成型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的青岛菜名菜还有:油爆乌鱼花、干烧鲳鱼、虾段炖豆腐、葱烧虾蘑海、鸡丝炒蜇头、纸包三鲜、芙蓉鲜贝、芦笋扒鲍鱼、挂霜丸子、酸辣乌鱼蛋汤等等。
新世纪以来,社会繁荣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物流通畅便捷,青岛菜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第三次繁荣期,其时,大酒店大饭店不再一枝独秀,社会餐馆、酒楼如雨后春笋,你方唱罢我登场。在以往多以大酒店菜为正统的阳春白雪青岛菜的基础上,通过融合、借鉴、打磨,总结提炼出一系列脍炙人口且价格亲民的青岛菜的普及版,如软炸虾仁、鲍鱼烧土豆、螺片炒大头菜、墨鱼烧豆腐、清蒸一卤鲜鲅鱼带饼子、手撕一卤鲜寨花鱼、春韭炒海肠、白菜烧大虾、葱烧蹄筋、墨鱼汁炸肉、渔家四碗、鱼水饺等,得到市民和游客的认可与好评。
青岛菜筵席讲究以大海鲜点睛,小海鲜铺底,原则上要有一整条海捕鱼,以示隆重。若要上档次,可再加各客海参、或鲍鱼、或对虾等,基本算是常态。
冷菜,在席中热菜上桌间隔时,起调剂缓冲作用。以岛城为例,青岛菜经典冷盘中会有几个必选项,分别是:冻菜凉粉、三丝拌冻粉、菠菜拌毛蛤蜊、白菜心拌海蜇皮、黄瓜拌海螺片、小葱拌八带、腊八蒜拌扇贝、五香熏鲅鱼、海米拌马家沟芹菜、脂渣拌圆葱、流亭猪蹄等,最显渔岛地方特色。
青岛菜中不乏有历史、有文化的名菜。有一类海鲜,因其小众和高端,难见于普通餐桌,却在青岛菜的美食江湖上,留有神话般的传说。
乌鱼蛋,海洋美食名品。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中有专门介绍的短篇《乌鱼钱》,即是在青岛所食。乌鱼蛋是墨鱼的缠卵腺。水发之乌鱼蛋,外表似山鸡蛋,其内呈薄片状粘连在一起,费上功夫,将其一片片剥离,即可汆汤。漂浮在汤中的乌鱼蛋薄片,如浮起之古钱,雅称“乌鱼钱”。乌鱼蛋宜用高汤煲之,配料的秘籍,是优质的酸黄瓜和上乘的胡椒粉,解腥增鲜,缺一味道即失之于平淡。另佐有米醋、芫荽末等,用淀粉勾薄芡而成。其味酸辣适口,亦营养开胃。酸辣乌鱼蛋汤,既是青岛菜的经典名品,亦是国宴的首选汤菜之一。
“更有诸城来美味,西施舌进玉盘中”。这是清代郑板桥在做潍县县令时所咏的《潍县竹枝词》。西施舌,是青岛地区海鲜中的贵族。其形如大蛤,上尖下圆,光滑饱满,肉质洁白软韧,入口爽滑,鲜美无敌。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亦有谈及。
《本草从新》记载,西施舌“补阴、益精、润脏腑、止烦渴”。青岛原胶南县泊里镇所产,品质上乘,秋季多产,以深冬所采挖者最为肥美。
1972年8月,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首次访问青岛,受到当地万余群众的夹道热烈欢迎,盛况空前。此前,西哈努克亲王曾到访过上海、杭州、苏州、济南等地,他对中国美食非但相当谙熟,亦是位实打实的国际美食家。青岛方面组织烹饪大师精心设计了欢迎宴会菜单,除传统菜“通天燕菜”“鸳鸯鱼翅”之外,一道地方名产“芙蓉西施舌”,受到见多识广的亲王的高度称赞。余之“扒原壳鲍鱼”“烩全蟹”等创新菜,也成为日后青岛菜的优秀代表菜。
无独有偶。事隔月余,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首次访华,开启中日邦交破冰之旅。来华前,田中角荣做足了各方面功课,包括美食。据说他查阅清宫食谱,发现名曰“西施舌”之食物,未曾见过,遂婉转提出请托,欲来华一尝为快。任务下达后,原胶南县泊里镇大岚村的村民,连夜下海采挖,并趁鲜运往北京。此菜名曰“氽西施舌”,其最讲究的吃法,是只选取西施舌大半个舌尖之肉,以高级清汤和原汁煨之,余之内脏等皆舍,方达味之极致。另佐以竹荪、菜心点缀。汆西施舌也成为青岛菜中的经典名菜,赢得来青访问的中外元首、贵宾的高度称赞。
说起来,西施舌并不算名贵食材,归于小海鲜范畴,此物对生长水域、海湾、滩涂、水质要求极高,且产量稀少,不可养殖,遂物以稀为贵了。
青岛菜脱胎于胶东菜,融合诸多菜系之长为己所用,逐渐自立门户。其烹调方法以拌、炝、蒸、煮、汆、爆、炒、扒、烧、熬、煎、焖、炖居多,佐以炸、烤、熏、卤等。讲究清淡鲜嫩,少甜少辣,以鲜咸口为主,保持食材的本味。
定义青岛菜,一是青岛菜的原材料要尽量具备本土化的特点,别处不易复刻、模仿;二是青岛菜的口味要遵循青岛人的地域口味特点,既要传统,又要创新;三是青岛菜的传承离不开餐饮老字号。有老字号就得有老厨师,有老厨师还得有老厨艺,有了老厨艺就有了老味道,老味道就是青岛人乡愁的味道——青岛味道。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青岛的城市性质被确定为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北方先进制造业基地,北方对外开放门户,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这无疑为青岛餐饮和青岛菜的叫响、出圈,提供了重大利好。
属于青岛菜的春天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