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下,人鸥共舞。
刘 栋 摄
■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入企检查。
■中山公园枫林涧迎来最佳观赏期。梁 超 摄。
■生态环境工作人员开展海上水质监测。
■“红瓦绿树 碧海蓝天”的美丽画面 。梁 超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通讯员 王诺 王学鹏 张建峰 李倩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城市群正在把自身的环境变得更“绿色”,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提升城市竞争力。
时下的青岛,绿色低碳发展热潮涌动,产业转型升级气势如虹,绿色发展新成效激荡发展新动能,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背后,是全市生态环境系统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主动服务和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这,离不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逐“绿”而行,向“新”发力。市生态环境局将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美丽青岛建设,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推动形成体现绿色发展理念的新质生产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筑牢宜居宜业生态底色
初冬时节,莱西市南墅镇岳石村的青山绣湖度假村绿树蓊郁,湖水澄清,虽不及旅游旺季时那样热闹欢腾,但在周末还是吸引了不少周边市民和游客来此休闲度假。
如此美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废水深积的废弃石墨矿坑。
2019年,莱西市积极与五矿勘查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启了国内最大、治理难度极高的矿坑废水治理行动。历经27个月、三轮不间断治理,曾经的污水变成了清流,废弃已久的矿坑被治理成了观景湖,还吸引了当地一家文旅公司来这里开起民宿,打造文旅项目。
生态改善不止于此。在城区,大力推动公园城市建设,打造多层级的公园绿地体系,完善公园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焕新城市宜居环境。
冬日下的青岛浮山森林公园,林木花草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凉亭相依。阳光大草坪上,踢球、露营、放风筝;游乐场里,滑梯、蹦床、荡秋千……处处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以前锻炼身体没地方去,现在锻炼身体选地儿去。”正在公园健身的市民王玲感慨,这两年,城市里的公园绿地越来越多,大街小巷的微景观也打造得越来越精致了。
近年来,青岛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时下的青岛,正朝着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湾区城市阔步向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岛始终不渝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纵深推进污染防治攻坚,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海岛湾,努力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全力打造陆海统筹生态保护先行区。
守牢发展红线,织密监管“一张网”,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在全国率先推行“湾长制”,建立完善“河湖长制”“林长制”。积极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坚持“三水统筹”,对11个重点河湖“一河一策”精准施治,提速城市排水“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3%,空气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绿色生态成为美好生活的最亮底色。
推动企业发展绿色转型
在全球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日益显现的当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共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核心就在于寻找经济与低碳的共赢路径。
节能降耗、提高能效已成为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这对营商环境而言等同于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就是要统筹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营造出一个生态优美、宜居宜业、低碳节能、循环清洁的绿色环境。
青岛绿帆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零碳”产业园,年可处理城市建筑废弃物500万吨,生产再生骨料混凝土、粉煤灰砖、透水砖等再生产品约260万立方米,建筑废弃物实现100%循环利用。与此同时,通过能源梯级利用、光伏发电、生物质锅炉等降碳技术,建成了集“零废物、零废水、零废气、零废热、零能耗”的“五个零循环体系”零碳产业园,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万吨,节约填埋土地300亩。
海尔中德工业园,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提供一整套能碳管控解决方案,实现了对园区能源使用、碳排放情况的全面管理。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降低化石能源使用,年发电量超1500万度;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和优化能源平衡,实现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高达80%以上,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3.2万吨。
放眼青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已成为谋划发展的深层动力。一场以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调整等为基础的绿色低碳转型在不断上演。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正在改变青岛这个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发展的底色。
近年来,青岛坚持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争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引领区。重点实施两轮“四减四增”行动,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目前,全市绿色环保产业企业2300余家,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1家。实施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发电总装机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达到538万千瓦。
追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仅成为企业共识,看不见的碳排放正成为社会发展有形的标尺。
一些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园区、近零碳社区开始发挥示范效应:市南区充分利用工业余热、潮汐能、太阳能等能源,把既有社区改造成“零碳社区”;灵山岛作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生态产品总值达到5.9亿元。
青岛坚持以碳达峰碳中和倒逼总量减排、源头减排,推进低碳城市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和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等国家试点任务融合发展。“十四五”以来,全市煤炭消费占比降至30%以下,单位能耗产出水平居全省首位。
全力服务绿色低碳发展
“之前担心开个宠物医院办手续会非常麻烦,要跑很多部门。没想到只需在网上提交资料,足不出户就一次性办完了由两个部门核发的许可证和环评批复。”市南区一家宠物医院的负责人白雪同时领取到市行政审批局核发的《动物诊疗许可证》和市生态环境局市南分局出具的环评批复、核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体验到了“高效办成一件事”的便捷服务。
近年来,青岛牙科门诊类等医疗卫生机构增长速度较快,医疗机构使用射线装置开展日常诊疗,需要同时取得行政审批部门核发的《放射诊疗许可证》和生态环境部门核发的《辐射安全许可证》以及环评批复。如此一来,往往需要提交两套办件材料,办理流程周期较长。
市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发现,尽管两项行政许可的申请材料、审批流程等存在差异,但审批时限设置、现场核查等环节均存在交集,具备开展跨部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办理条件和可行性。于是,在充分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指导所属各分局联合各级行政审批局创新开展联办,变“多头跑”为“一次跑”,压减审批时限,为市场主体减负。
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初衷所在。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聚焦市场主体需求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协调并进,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打出惠企便民“组合拳”,按下服务发展“加速键”,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营商环境实现整体提升。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问计、问需于基层和企业,连续开展多轮一线实地调研,调研重点企业316家,征集意见建议508条。在此基础上,先后推出惠企措施17条、惠企措施2.0版本、第三批惠企措施等,全力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精准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尤其是对新质生产力项目、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项目、民生基础设施项目提供环评政策、程序规定、环评审批注意事项等“提前服务”和“一对一服务”,畅通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完成“三线一单”数据智慧化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三线一单”在产业布局优化、环境准入、园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环评是约束项目环境准入的法治保障,也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青岛生态环境系统开展“区域规划环评+告知承诺审批”试点,将试点范围扩大至42大类94小类行业,全年60余个项目环评审批“立等可取”。在全国率先将涉及海洋工程、辐射、入河排污口、入海排污口的建设项目进行多事项合并办理,探索推进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试点。出台“打捆”审批实施方案,优化环评审批服务,极大节约企业编制费用和时间成本。
提升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效能
“含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料台账涉及的要素很多,要有原辅料名称、含量、采购量、使用量等,像清洗剂等原辅料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一定要形成一个完整台账。”在寰宇东方国际集装箱(青岛)有限公司,市生态环境局技术人员将《集装箱制造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帮扶手册》送到企业员工手中,并为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逐车间、逐生产线进行环保自查,发现问题指导企业一一整改。
这本手册是市生态环境局委托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以7个重点行业为对象,专项编制用于工业企业涉VOCs排放工序治理的系列手册之一。别看薄薄一本册子,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治污“金宝典”。它将源头替代、过程收集到末端治理及环境监管相关的各项管理规范、标准和要求汇集到一本手册中,让企业可以看懂,通过自查发现问题并对照手册解决问题。
近年来,生态环境执法部门不断转变环境执法理念,坚持指导与帮扶并重,执法与普法并举,创新智慧监管、清单执法、合规引导等手段,实现优化营商环境措施的具体化、项目化,助力企业绿色发展。
数字时代,如何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执法质效?市生态环境局聚焦科技赋能,积极推进“环境更好、打扰更少”非现场执法监管模式,创新综合应用卫星遥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智技术,打造市级生态环境执法一体化平台+区域智慧执法指挥平台新型网上执法体系,实现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转型,切实推动生态环境执法提质增效。
“正面清单”是执法领域近年来出现的一个热词。对违法者“利剑高悬”,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可谓正面清单制度的重要内涵。市生态环境局探索实施“正面清单”差异化执法,既严格监管又帮扶指导。今年,纳入正面清单执法监管企业范围扩容至2879家,对筛选进入“正面清单”范围内企业坚持“无事不扰、先纠后查”原则,积极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控等线上科技执法监管手段实施远程管控,组织企业开展“自巡查”,辅以必要的帮扶体检式现场检查,引导企业守法、帮扶企业提高自主环保意识和守法水平,最大限度地帮扶企业发展。
从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实现良性互动,青岛将生态文明建设推上了新台阶,充满希望、信心满怀的生态画卷正徐徐铺开。青岛还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良好的营商环境注入绿色动力,让生态成为美丽宜居城市的最美底色,生于此居于此的人们将获得更多不期而遇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