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锋
据媒体报道,近期一种名为“梦回大唐”或“死亡三秒”的“死亡游戏”出现在部分地区的校园。孩子在游戏后,因快速陷入窒息缺氧状态而晕倒,并伴有尖叫、冒冷汗等症状,有孩子甚至因此精神不佳,连续头疼多日。这种“刺激”游戏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这也再次引起人们对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关注。
实际上,所谓的“死亡游戏”并非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其前身“心跳游戏”“闭气窒息游戏”即从东南亚传入国内校园。2004年,教育部曾要求坚决制止“死亡游戏”等不良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多次整治,这类游戏却仍然时不时死灰复燃,披着“游戏”的外衣悄悄潜入校园,诱惑青少年尝试。2014年,石家庄一名中学生玩“死亡游戏”后,出现全身抽搐并意识模糊,经医院抢救后,整整吸氧三天才恢复正常;2017年,长沙一名大学生玩“死亡游戏”后昏迷倒地,导致重型颅脑损伤……
青少年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周围有人尝试这种危险游戏时,他们的风险感知会降低,好奇心则可能被进一步激发,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参与其中,做出一些危险举动,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反映出学生对“死亡游戏”的危险性认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了青少年生命健康教育的缺失。做好学生的生命健康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保护他们健康成长的第一道防线。然而,生命健康教育的形式因单一、缺少互动性,往往难以让学生感兴趣。如果生命健康教育能够多提供一些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或许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以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死亡游戏”等危险行为的危害性。此外,学校还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和预警机制,一旦发现危险的苗头,就迅速采取行动,避免不良行为扩散。
此类游戏在校园中传播,大概率是学生从网络中获取了相关消息。社会各界应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减少不良信息的传播,共同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网络平台和网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有害信息的监管和过滤,防止这类危险游戏在青少年群体中扩散。相关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也应积极参与生命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推广,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辨别能力。
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很多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交圈子。家长作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第一监护人,如果能够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主动了解他们的社交圈,就更容易在一些危险苗头出现的时候,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关爱。在尊重孩子的同时,家长应与孩子一起共同面对学习、生活、成长中的烦恼与困难。
除了“死亡游戏”,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还可能接触到其他具有危险性的事物,如何教孩子们正确面对,考验着家校社各方。生命健康教育贵在日常,需要家校社共同努力,一点点渗透,形成长效的生命健康教育机制,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