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智慧,激发更多蓝色新动能

六项特色活动举办,展示最新海洋科技成果应用,探讨蓝色金融赋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
青岛日报 2024年10月26日

  ■与会嘉宾就“蓝色金融”开展主题对话。

  邢志峰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耿婷婷  余瑞新

  在10月24日至25日举行的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六项特色活动备受关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多边交流活动、APEC经济体海洋低碳经济政策国际研讨会、APEC海洋生态环境健康评价学术交流会、APEC典型近海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及生态减灾研究培训班、全球蓝色科技企业路演及全球蓝色金融家青岛行六项活动分享了前沿技术和成功案例,展示了最新海洋科技成果应用。嘉宾们围绕蓝色金融赋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展开广泛探讨交流。

  海洋企业展示前沿科技

  企业是蓝色经济发展的引擎,通过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海洋产业注入了新活力、探寻了新机遇。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期间,全球蓝色科技企业路演特色活动举办,邀请国内外领先的海洋科技企业代表现场展示前沿技术、分享成功经验。

  现场,来自北京、大连、青岛等城市的头部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展示了各自在相关领域的前沿成果和引领力。北京史河科技青岛公司总经理于建辉介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修船国,上半年在全球修船领域市场份额占比过半,国内相关产业市场总容量超50亿元,绿色修船是大势所趋。在该背景下,史河科技在智能船舶作业机器人领域先试先行,产品服务范围覆盖了造船、修船、航运等多个环节。“我们实现了国内船舶除锈机器人首个批量化订单落地,已累计完成超2000艘船舶的除锈作业。”于建辉介绍,目前,史河科技服务了包括大连中远、青岛北海等在内的50余家国内外大型修船造船厂。

  大连深蓝肽科技研发有限公司也具有类似的引领力。其董事长包卫洋介绍,企业在海洋活性肽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药食同源重要纳米化领域也实现了国内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路演中,青岛企业作为“东道主”展示了在海洋创新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先进成果,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关注。青岛国信蓝色硅谷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扈鑫介绍了公司在打造“国信1号”养殖工船,实现深远海游弋式养殖“从0到1”的突破等方面取得的成果。目前养殖工船累计航程已超1.5万海里,产出高品质大黄鱼2700余吨。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博士、高级工程师李全才现场介绍了青岛在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与“蓝色药库”开发方面的成果。深耕海洋药用资源40余年,该团队助力青岛贡献了我国首个现代海洋药物藻酸双酯钠等成果,引领着我国“向海问药”的发展。

  展示技术、交流成果,与会嘉宾让人们看到了海洋科技成果的最新应用,也感受到了蓝色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蓝色金融赋能海洋经济

  蓝色金融是支撑区域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血脉。随着全球可持续蓝色经济的兴起与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蓝色金融服务在支持海洋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强涉海风险保障等方面展现出积极作用与显著成效,这与金融机构在蓝色金融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密切相关。

  10月25日上午,作为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特色活动板块,全球蓝色金融家青岛行活动举行,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学者及金融家齐聚,就如何设计与海洋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展开讨论。

  近年来,欧洲投资银行积极开展与蓝色经济相关贷款和咨询活动,通过支持低碳海洋解决方案、增加海洋相关公共研究、提高沿海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保护海洋自然资本等方式,投资可持续的蓝色经济。欧洲投资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欧盟驻华代表团公使衔参赞澳沃·凯科伦介绍,目前,欧洲投资银行正积极在离岸风能、海上风电等海洋能源项目方面与相关机构建立合作,探寻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蓝色金融服务是向海而兴、向海而行、向海而赢的重要手段。”交通银行首席专家、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徐斌介绍,交通银行在蓝色金融领域频频发力,加快探索航运领域的转型金融,已落地全国首笔水上运输业转型金融贷款;交银金融租赁则是目前国内航运资产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金融租赁领军企业。下一步,将主动提升航运金融服务能级,在航运金融低碳化、数字化等前沿领域发力,促进航运金融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要积极优化蓝色金融服务,在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环保、智能互联、航运生态等领域开展合作,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注入“金融活水”。

  海洋危机是全球海洋治理中的既存困境,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绕不开的话题。活动中,法国总统联合国海洋大会副特使、法国外交部欧洲与国际事务特派代表阿肖克·阿迪斯亚姆等金融家均提出,要增加蓝色金融在微塑料污染、过度捕捞、海洋酸化、气候变化等领域的有效投资,在助力海洋经济发展的同时,守护好蓝色家园。

  全球智慧守护海洋“健康”

  10月24日到25日,在APEC框架下的两场特色活动,APEC海洋生态环境健康评价学术交流会和APEC典型近海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及生态减灾研究培训班举行。在连续两天的探讨中,微塑料污染问题成为多名科学家研究的焦点。

  有研究显示,全球每年生产的塑料超过3亿吨,每年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这些塑料在微生物活动、辐射和机械应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降解,形成直径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微塑料的化学性质较为稳定,难以降解,可以在海里存在数百甚至数千年。微塑料以前多被视为海洋生物的威胁,但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受微塑料污染的海洋生物可能出现在人类的餐桌上,最终成为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方超研究发现,微塑料污染具有跨界性质,能够在海草床、珊瑚礁等连续生态系统中扩散,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APEC各经济体应共同努力应对这一全球环境挑战,加强技术合作,分享数据、经验和成功案例,同时,各经济体还应制定统一的政策框架,建立统一的监测和风险评估方法,推动区域内微塑料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并鼓励创新科技的应用,以提高微塑料处理的效率,减少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方超说。

  在此次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上,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主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海洋低碳经济政策国际研讨会。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等APEC经济体、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和科研院所的代表、知名学者、科学家以及业界精英“碰撞”智慧。此次研讨会以“海洋低碳经济和蓝色碳汇发展”为主题,与会代表围绕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意义及挑战、发展蓝色碳汇的理论及实践以及亚太经济体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实践及政策解决方案三大议题开展深入交流研讨,并初步通过了研讨会建议,提出了促进APEC经济体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在10月24日举行的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多边交流活动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家围绕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碳汇交易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