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北:找到“四链”纵深融合“焊点”

青岛日报 2024年10月24日

  ■市北区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蓄积创新动能,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近日,龙头企业青岛啤酒获评2024年度ESG(企业社会责任)卓越实践案例。图为登州路56号青岛啤酒厂。 万云军 摄

  ■市北区首批“科技副总”——山东科技大学王忠卫教授(右一)在实验室对企业科研项目做技术指导。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人才因产业而聚,城市因人才而兴。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是推动要素市场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为了依托产业链构建人才链、以人才链托举产业链,打造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新格局,市北区着力推动人才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加快转化。今年上半年,落地人才项目28个,带动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人、博士30余人,聚焦解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对接副高职称以上人才8100余人次,助力企业解决科研难题500余个。

  “四链”融合,重点在于“融”,最关键的就是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今年以来,市北区研究制定“四链”融合推进举措和重点任务清单,构建“双招双引”一体化推进模式,搭建产才融合精准对接数据平台,通过以赛引才、以投引才、揭榜挂帅等形式,深化政校企产创研有机融合,持续构建更深层次、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四链”融合发展体系。

  人才与产业精准匹配

  近日,在市北区第三届“北爱人才日”暨“四链”融合发展大会上,市北区举办首批“科技副总”聘任仪式,来自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8名优秀人才,赴青岛华凯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能源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城市轨道交通科技有限公司等市北区重点企业“走马上任”,推动科研成果从“象牙塔”转化落实到生产一线,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助推器”。

  “目前,公司正与青岛科技大学赵慧娟教授携手,开展中小企业数据治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星脑工业系统的企业数据治理研究与应用这一合作项目,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升级技术攻关难点,通过深度研发与整合,成功打造出一套高度集成、智能高效的软硬件系统解决方案,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还引领企业迈向精细化管理的新高度。”青岛市产业领军人才、青岛檬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秦军说。

  “科技副总”是市北区推进“四链”融合发展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深化校企双向交流,既为企业科技创新“精准把脉”,也让高校科研“有的放矢”,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同样的合作共识出现在市北区软件和信息产业“四链”融合对接会上,通过搭建行业内企业、技术、人才沟通交流平台,近50名高校产业技术专家以及上下游重点企业代表精准对接供需双方,促进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和商业合作。

  这只是市北区探索人才与产业精准匹配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市北区紧盯重点产业领域,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以优质人才供给加快推动产才深入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催生人才涌流的良性循环。

  突出“以产聚才”,立足产业升级需要,开展“高精尖缺”人才需求专题调研,联合山东人才集团,为企业精准输送海外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家人才54人。注重“以赛引才”,启动第五届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健全头部企业、高校院所、产业基金项目举荐制,共征集来自海内外创新创业项目158个,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现代海洋等四大主题赛道。强化“以才兴产”,落地山东省首家“专精特新”培育服务基地,依托产才融合数据平台、柠檬豆工业互联网平台,对接副高职称以上人才8100余人次,助力企业解决科研难题500余个。

  今年以来,市北区围绕推动产才深度融合,培育和赋能新质生产力,研究制定推进“四链”融合发展17条措施,出台“双招双引”协同推进7项机制,动态摸排人才、项目招引情况及服务需求,定期会商、协调推进重点人才项目落地,为促进“四链”融合发展、产学研用一体推进提供引导。

  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人才引领城市发展,创新决胜城市未来。

  位于大鲍岛海泊路5号的研有趣艺术研学社,是入驻青岛历史城区为数不多的研学类项目。其创始人王芸是土生土长的“里院人”,里院的蝶变吸引她返乡创业,决定把在北京的研学业务带回青岛。

  “我是在四方路长大的,看到这里的变化后感觉很振奋。和街区运营方沟通后,觉得‘快闪店’模式不仅可以缓解初创压力,还可以先行试水,就租了个小铺面。”王芸告诉记者,她之前曾在海泊路42号经营一家30余平方米的小铺,主要业务以奶油胶、流体熊等DIY项目为主。在和消费者的交流互动中,她看到了街区未来发展潜质,便盘下了海泊路5号院子,开设里院研学课程和全国近20个城市目的地研学。

  像王芸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创业者开始“扎根”历史城区。他们带来餐饮美食、休闲体验、艺术文创等创新业态;而依托青年公寓等载体打造的,融合住宿、餐饮、娱乐、社交等多重功能的“青创社区”,以及一系列培训基地、孵化基地的搭建,则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助力他们抵达更为广阔的未来。

  诸如此类的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正加速在市北区上演。

  人才是串联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核心要素,是推动“四链”融合的主体力量。可以说,“四链”融合越向纵深推进,人才链的协同整合作用就愈发凸显。

  其实,近年来,市北区始终坚持将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作为人才工作的基础工程,以人才需求为导向,线上开通人才需求反馈平台,线下建强人才服务联盟,连续三年优化升级“人才服务清单”,推出涵盖畅享市北、活力市北、科创市北、宜居市北、温度市北5大板块、29项定制化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以真诚实意相邀,以务实举措解忧。

  今年以来,以人才为着力点,市北区又频频发力,持续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北爱人才”日系列活动、专场文艺演出等赋能服务活动近百场,帮助高层次人才解决子女入学、医疗保健、家政服务等实际问题100余项。

  在市北区第三届“北爱人才日”上,为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覆盖面与精准度,全市首张面向青年人才的专享银行卡——市北区“青享卡”发布。该卡由市北区、中国农业银行青岛四方支行联袂推出,设置交通出行、旅游景区、观影演出、餐饮购物、运动健身、购车置业、学习提升7大服务体系,为市北区新引进人才提供专项折扣优惠。

  事实证明,只有找准融合着力点,才能推动“四链”深度融合。而在这场持久战中,要想抓好“人才”这一关键变量,还需在深化人才政策、体制机制、营商环境和服务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