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

1914年留在日德战争中心的溥伟

青岛日报 2024年10月24日

  1914年日德战争爆发。此前寓居华人大多仓皇中别离青岛,溥伟则以其逊清恭亲王的身份,自负有“社稷君亲之重任”,拒绝踏入民国领土。因此,他亲历了日德战争的全过程,遭遇了炮弹穿堂而过的惊吓,领受了身处战争中心的残酷,眼见耳闻,逐日纪事,撰成《青岛战事闻见录》。全文开端先简陈一战爆发的导火索,即奥匈帝国皇储被杀的萨拉热窝事件,继而各国陆续开战,“欧洲大乱,而影响所及,东方亦自此多事矣”。随后,自8月15日日方最后通牒开始逐天记述,止于11月17日搬回汇泉寓所,共计95天。卫礼贤与之交往甚密,在《中国心灵》中曾谈及此轶事,“他每天都来访问我,讨论欧洲战场的局势。他还坚持写战争日记并坚信德国最终会取胜”。1945年,其弟溥心畲因“有关史实”,从保存史料的角度出发,以溥伟别称锡晋斋主人遗稿署名,发表于《同声月刊》。此时距溥伟去世已9年。

  《闻见录》细腻真实地记录了战争发生的局部细节,有亲眼所见的,有从麦维德总督、卫礼贤或其他军官处听到的,客观上揭示了德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抢夺中国权益而进行的血腥厮杀,再现了大时代下逊清遗老穷途末路逆流而上的无效挣扎。这些记载和战事进程是基本一致的,和有关当事人的回忆录亦足可相互印证,以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炮声应该是留给溥伟最刻骨铭心的战争记忆了,“甫辨色即闻炮声隆隆”“夜闻炮鸣不已,至晓稍息”“由晨至午,炮声如昨”“炮声尽日不止”,等等。如8月27日,溥伟第一次听到炮声隆隆,晚间遇见卫礼贤后得知,“敌船近窥海口,德军以炮击退之”,故判断这是海战开始。当天,日军在英国的支持下完成了对胶州湾的海面封锁。德国参战士兵在《德人战争谈》中,作了同样的记录,“八月廿七日拂晓时,胶州湾之洋面上突来日本国之水巡舰三艘、驱逐舰四艘,鼓轮往来,穿梭巡弋。未几,船舰上发封港之令,各舰炮声同时大震,齐向青岛前小岛上轰击”。

  飞机参战是日德战争作为立体化现代战争的鲜明标志,也是溥伟着笔浓彩之事。战争期间,日军几乎无日不派飞机侦查或投弹。9月21日,溥伟借用望远镜亲眼观察到日军飞机投弹全过程,“余于楼上以远镜视之,形如蜻蜓,游行甚驶,旋掷炸弹于机器局厂及船坞,皆无所伤。德人以炮仰击之,亦不能及,历二三刻始翔去”。10月13日,青岛上空爆发了第一次空战。据记载,驻青德军飞机技术水平落后于日本战机,故此次空战实际以德战机成功逃脱而结束。《闻见录》记载了全过程:“申正,德军之飞机(形如大鸟,西语谓之Taube)起于空,正盘旋间,忽见望海楼竿上悬尖球,知日本之飞机亦起也。鸟形者适在四方上之上,而敌之飞机已从南飞至,乃一落数百尺,掠山而回。敌之飞机亦遂翔去。”有德国士兵在《青岛围城日记》做了同样的描述,以老鹰和小鸟做比喻,可相互参证,“我们的‘鸽子’如同被追逐的小鸟,蜷缩着机身,嗖的一下掠过杉树树梢,日本飞行员像老鹰一般紧追不舍,还不时发射机关炮”。

  连绵暴雨给日德战争交战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也是《闻见录》时常出现的关键词。《闻见录》以“通宵风雨”“竟夜风雨”记录当时的天气状况。反映青岛早期历史的社会小说《桃源梦》即借雨来表达战争苦难,“那时天哀中国,时常下雨,以代痛苦”。德军士兵后来的回忆,把大雨视为噩梦,以非常生动的描写诉诸文字,“八月三十一日,狂风卷地而来,大雨从天而注,胶州海中,白浪如山,惊涛拍岸”。

  战争中最受伤害的往往是普通百姓。为防备日军,德占当局总督麦维德发布戒严令,沿海各地风声鹤唳,居民开始逃亡流离。日军登陆后,“沿途强索食物,奸淫焚掠,百姓大受其害”,地方治安开始失序。慑于武力,中国百姓失去了对家园的自主决断权,任由外人支配。有德国士兵回忆了当时避难群众惊恐逃离的真实情况,“予往青岛,见道旁有两村,焚毁殆尽,询诸友人知,系总司令处为作战计划,避敌人之目标。所焚之屋,均有四十元之代价者也。过此所遇者,均是避难之中华妇孺,成群结队,或乘车,或乘驴,纷纷离岛,惊惧情形,笔难尽述”。

  战争中,溥伟三度搬家,四次经历炮弹擦身而过的险境。之所以坚持不离开青岛,源于其顽固的政治复辟立场。《闻见录》的政治立场是鲜明的,开篇记时以“宣统六年”即1914年,来表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表明其顽固。日记中,溥伟坦陈心迹,处处抗拒民国,依附于外国势力,为复辟张目。战前,他先是拒绝离青,以母亲“所以谋者,图兴复也”“民国之土,义不可居业”来回答卫礼贤是否有去意的询问,令后者大为感动,“牧师改容久之”。显然,卫礼贤并非是一个普通的传教士,深知对方政治野心,在《中国心灵》中袒露了对溥伟的印象,“起先,恭亲王心中还充满了许多政治设想,作为一个忠实的卫道士,希望能够帮助年幼的皇帝再度夺回王位,但袁世凯在全国遍布耳目。发现之后,这些努力也都付诸东流了”。在青岛期间,溥伟依靠德国,也不忘试探日本。据学者杨天石研究,1913年5月31日,溥伟与臭名昭著的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会面,暗地批德拉日,希望得到后者帮助恢复帝制,“贵国和我国为同文同种关系。受异族之援助,余所不愿,得同种邻邦帮助,则荣幸有加”。可见,溥伟、日德三方各有打算,互为利用。战争胶着阶段,溥伟险成炮灰,仍拒绝朋友劝说离青的善意,不得已躲进张勋未完工寓所地下室,以复辟野心自励,“且予与袁氏,已成不两立之势,所以守此不去者”。

  1914年11月7日,德军投降,战争结束。十天后,溥伟重新搬回战前汇泉寓所。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再搬至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