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唐岛湾风貌。 李 伟 摄
■“海葵一号”从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离港启运。
张进刚 摄
■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进行基因测序。
张进刚 摄
■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
■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 侯宪鹏 摄
■山东港口青岛港码头(山东港口青岛港供图)。
经国务院批准,由山东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共同主办的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将于10月24日至25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主题是“从蔚蓝到未来——打造健康繁荣的海洋,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2024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举办地,是2014年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九个国家级新区,承担着“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支点”的国家使命。获批成立10年来,全区上下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重要论述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产业强海、科技兴海、向海开放、生态养海,全面发起经略海洋攻坚战,推动海洋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这10年,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总量从2013年的49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974亿元,翻了两番,2023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9.46%,占青岛市、山东省、全国海洋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0.4%、11.6%和2%,总量和贡献度均稳居全市首位。
产业强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实现新突破
坚持特色引领、错位竞争、链主带动、集聚发展,重点打造深远海养殖与冷链、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生命健康、航运贸易金融、海洋化工与新材料“五大产业集群”,促进资源有效配置,进一步增强海洋产业竞争力。大力实施海洋产业突破行动,印发实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打造海洋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2024—2026年)》《现代海洋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发展海洋优势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突出“强链延链补链”,推进海洋产业提质增效。
加快海洋牧场建设,累计创建国家级海洋牧场17处,分别占全省和全国的五分之一、十一分之一,成为全国县(区、市)级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群。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创建国家级刺参良种场1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6处,获国家水产新品种认定2个。“阡里毛虾”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累计达4个。
依托海西湾国家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集聚北海造船、中海油海工等100多家船舶海工及各类配套企业,打造国家级高端船舶修造产业基地和世界级船舶海工装备生产基地,先后建成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P70、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LNG模块化工厂、国内首艘搭载智能船舶系统的风电安装平台“港航平5”,一批“大国重器”从新区扬帆出海、驶向世界。中船民船中心总部迁驻新区,补齐船舶海工设计短板,船舶海工由“造壳”向“造心”加速迈进。“蓝色药库”建设成效显著,明月海藻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海洋中药生产基地,国信制药建成全国唯一海洋药物中试基地,聚大洋青岛国际海洋寡糖制备中心产业化基地一期投产运营,修正(中国)海洋生物医药大健康科技产业基地落户。
重点依托青岛港、青岛自贸片区、唐岛湾金融科创区,大力发展高端物流、大宗商品交易、绿色金融等涉海服务业,着力推动航运、贸易、金融一体发展。青岛自贸片区建成北方最大的船舶交易市场和国内最专业的拖轮、租船交易平台,集聚银行、保险、期货、融资租赁、保理等220家金融服务机构,为产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科技兴海,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实现新突破
统筹全区海洋科技资源,深化与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联动,加速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更多成果转化落地。统筹全区海洋科技资源,深化与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联动,加速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更多成果转化落地。
瞄准海洋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引进涉海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集资源、聚人气、汇底气。通过布局“人才窗口”、搭建“人才飞地”、组建“校友联盟”等方式,提升招才引才聚才能力。推动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等11家涉海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2所涉海高校在新区布局,集聚海洋人才7.6万人,涉海合作院士27名,涉海创新平台数量达246家。
面向海洋科学前沿领域和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优质科研资源和骨干企业,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靶向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先导性技术攻关。积极参与“透明海洋”“蓝色药库”大科学计划,藻酸双酯钠片成为中国首个、世界第五个海洋原创药物,国际首个抗结肠癌新药(BG136)完成临床I期试验。建设青岛华大时空基因谷,启动“万种鱼类基因组计划”“万种软体生物基因组计划”等大科学计划,建成全球最大综合性海洋基因库,基因测序能力全球第一,对全球贡献度达到28%。
探索建立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立1亿元的高校校长基金,遴选支持95个优质人才科创项目并加快推进实施。实施《关于支持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的意见》,推动院所高校向区集聚、向海发展,探索出“企业出题、校所答题、联合攻关、政府服务”新模式,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在新区实体化运营,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正式上线,举办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发布海洋科技成果215项、需求49项。
向海开放,海洋领域国际合作实现新突破
紧紧围绕共建“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海洋领域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与合作。
紧抓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重大机遇,全国唯一的“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新区,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全球顶层海洋科技倡议,助力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引领力、话语权。成功举办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国际启动大会、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国家管辖外海域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BBNJ)研讨会、中国—国际海底管理局培训和研究中心培训班等重要国际性活动;受邀出席2024年联合国“海洋十年”大会,助推青岛成为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亚洲唯一创始城市,西海岸新区成为我国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和全球海洋治理的重要窗口。自2016年以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七届,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已成为推动海洋领域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并于今年升级为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成为山东省保留举办的三个省部级论坛之一。
推进青岛港加快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升级,前湾港建成亚洲首个自动化码头,董家口港建成我国首个40万吨级矿石码头,2023年青岛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突破7亿吨和3000万标箱,分别居全球第四、第五位;今年上半年,青岛港完成货物吞吐量3.5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82万标箱。航线总数228条,密度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海铁联运蝉联全国“八连冠”,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位居东北亚之首。《青岛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批,加快再造一个青岛港。
生态养海,海洋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突破
持续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累计清理岸线137公里,修建蓝湾慢行系统及视觉通廊78公里,沿海岸线已成为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化大道、旅游大道、生态大道、景观大道,灵山湾获评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实施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和灵山岛等海岛生态岸线保护与修复,完善“河长制”“湾长制”“岛长制”等长效机制,落实好海洋生态红线监管制度,试点开展“海上环卫”,新区的海更蓝、滩更净、岸更绿、湾更美。
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实施海洋碳汇工程,推动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建设健康海洋、美丽海洋。开展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研究,探索碳汇交易路径,落地全国首家自然碳汇研究院,促成山东省首笔海洋碳汇交易。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成为全国首个“负碳海岛”,全域先行试点“碳普惠”机制,获评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高水平编制海岸带及海岛保护利用规划,加强海域及海岛精细化管理,重点打造竹岔岛休闲旅居岛、灵山岛生态保护岛、斋堂岛能源科技岛。依托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及凤凰岛、连三岛等海岛资源,打造常态化运行的海上旅游航线,加快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海洋主题公园、游艇旅游、海岛旅游等海洋旅游业态,打造世界级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
2024年是西海岸新区获批10周年,在新起点新征程上,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深化海洋领域改革创新,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引领区,努力在经略海洋上“打头阵、当先锋”,奋力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 (王 凯 梁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