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青岛开讲,描绘宋代士大夫群像
青岛日报 2024年08月17日

  ■聆听讲座的学生代表向赵冬梅献花。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实习生  赵一婧

  人物简介

  赵冬梅

  赵冬梅,1971年2月生,籍贯河北省唐山市,1988年9月至1998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师、副教授,2015年起,任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2年、2013年,分别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千秋是非话寇准》《司马光》,成为北大历史系第一位走上电视向公众传播历史学知识的学者。2017年起,先后兼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副院长。

  2020年起,应邀出任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说故事”讲述人。2022年,入驻抖音,以短视频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宋朝。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号介绍她时不无骄傲地说:“她一直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著有《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大宋之变,1063—1086》《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武道彷徨:中国古代的武举和武学》《千秋是非话寇准》,译著有《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等。

  精彩语录

  ●就政治文化而言,宋代之所以在政治文化上达到了帝制时期登峰造极的历史高度,源于科举出身的新型官僚“士大夫”群体。

  ●每个人对史书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在与学生的交流之中,他们的反馈也赋予了历史课更多的视角。

  ●司马光本人后来再也没有提过“砸缸”这件事,因为就其人生经历来看,“砸缸”并不能称得上是多么浓墨重彩的一笔。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一是可以用历史故事引导他们;二是缩短时间、空间距离,帮助孩子建立自己心中的历史时间线;三是记诵一些知识点。

  ●家长无需焦虑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只要把孩子的年龄减去10岁再看他的行为,一切都能悦纳。

  ●至于历史的周期性,在时代繁荣时不应过于骄傲自满,而在落入低迷时也不应沮丧消沉,脚踏实地,坚定做好自己即可。

  8月8日,由华青教育集团主办的“2024华青教育大讲堂”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来青,以“华夏群星闪耀时:漫谈宋代的士大夫政治”为题,引领现场听众走近人们耳熟能详的北宋士大夫们——苏轼、欧阳修、范仲淹……详谈他们的实干精神与家国情怀,一同探索北宋士大夫背景下的儒家政治。

  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写历史”

  从十多年前的央视《百家讲坛》到各种历史纪录片,再到现今的B站、抖音等视频网络平台,赵冬梅教授始终秉持着“知识是要分享的”理念,把专业的历史研究成果带到我们眼前,在B站,“讲历史的赵冬梅”账号已收获十多万粉丝。

  赵冬梅的研究对象为帝制时期中国史,以宋代为主;研究领域涉及官僚制度、王朝政治、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历史人物传记等。她致力于在“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写历史”,即调动一切研究成果为认识资源,知人论世,洞微烛隐,努力揭示历史过程的复杂多变,以提供知识可靠、信息致密、亲切可读的史学作品于大众。

  她独创“以人物传记为载体的北宋政治文化史”研究—写作模式,以“北宋一朝”为个案揭示帝制时期“王朝政治”兴衰的一般状况为目标,从不同代际的政治家中选取代表人物以为叙事线索,写作群体的传记、时代的传记。

  在新著《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与北宋政治》中,赵冬梅正是选择了司马光这一耳熟能详的北宋历史代表人物,将时代面貌在“司马光的故事”中展开。通过讲述司马光的个人成长史,以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之间的缠斗为核心,讲述了一段激烈变革时代的思想交锋史、政治斗争史,以及“巨星们”互动的历史,串联起与司马光人生密切相关的北宋政坛上的风云人物。他们既为各自的政治理想而力争,又互为精神背景,引领读者一同回顾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最终呈现出一段尽可能完整涵盖司马光生命历程的北宋政治文化史。

  “小帝国的大风范”

  传统的历史讲法,或死记硬背,或戏言故事,赵冬梅用30年史学积淀带来了历史的新视角。

  在宋史学者眼中,尽管相较于历史上地理版图更为广大的其他王朝,宋朝称不上“幅员辽阔”,但就是这个空间概念上的“小帝国”,却对华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跨越时间的深远影响,赵冬梅称其为“小帝国的大风范”。她引用严复、邓广铭等著名学者的洞见来佐证这一见解,尤其是陈寅恪先生之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赵冬梅对此心服首肯,并提出了自己的论断——就政治文化而言,宋代取得了帝制时期儒家政治的最好成绩。

  用一张《苏轼的朋友圈》图示,赵冬梅展现了这一时代精英的璀璨群像,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黄庭坚、米芾等耳熟能详的名字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背“宋”天团。面对这些闪耀于华夏文明中的繁星,她不无动情地说:“此间有千古风流人物,耀华夏古今。即使再过千年,只要汉字及其承载的华夏文明依然存在,这些冠绝古今的风流人物将会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照耀影响这个世界上更多的人。”

  赵冬梅认为,宋代之所以在政治文化上达到了帝制时期登峰造极的历史高度,源于科举出身的新型官僚“士大夫”群体。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创,到两宋发生了重要变化:通过糊名、誊录、锁院等措施,取士不看门第,士大夫多出草野。北宋宰相71人,有科举出身的65人,占92%;副宰相153人,科举出身的是139人,占91%。宋代实现了向科举社会的完全转变,无数有识之士通过科举制度脱颖而出,而宋太祖“不杀士大夫及事言者”的誓碑,也为孕育一代不同政见人才的“宽容政治”提供了充足养分。正是这些具备儒学修养与大忠之义的士大夫群体,创造出了帝制时期儒家政治最好成绩这一“华夏群星闪耀”的实质。

  苏辙“跑题”却仍被录取、范仲淹“事上”理性而有温度、欧阳修以“不修”为善政……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北宋士大夫的思想境界、政治追求及其兼听包容、生机盎然的时代背景如同一幅历史画卷,在赵冬梅的讲述中徐徐展开。

  宽容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

  讲座中,赵冬梅说,中小学生教育是培养孩子灵魂的教育,作为家长、老师的我们,应当致力于成为一个教育家,守护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生命。

  对于“宽容政治”,演讲过程中,赵冬梅教授向听众们分享了自己初中时当众指出老师的错误,使老师陷入尴尬境地的亲身经历。然而,那位老师非但没有责怪她,反而以谦逊之态表示会查阅字典以确认,展现了极高的宽容与涵养。

  在赵冬梅看来,宽容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态度,更是智慧和力量的象征。这种品质体现在对他人过失的宽容和理解上,选择用最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给予他人安慰而非指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面临批评指正时,能够保持谦逊之心并虚心接受,这种双向的宽容构建了人际交往中的和谐与美好。

  提到这段难忘的儿时回忆,赵冬梅动情地说:“直到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才深切地体会到当年老师这份宽容与谦逊的伟大。人间最是宽容难,我认为,宽容或许是我们最后才能习得的一项美德。”面对孩子们,她叮嘱“闻道确有先后之分”,因此在与长辈的相处中,孩子们要时刻保持谦卑之心、开放之心,要有容人之量;而对于家长和老师,赵冬梅则表示,应该更多体现对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的尊重,育人重于“育分”,身教大于言传。

  喜欢历史的人尤其善于反思和复盘

  在回答记者“您在授课和讲座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观察:哪些群体比较喜欢研读历史”的提问时,赵冬梅坦言,确实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听众是35岁以上的成功人士。除了她本人前往外地开展的讲座之外,不少听众还会选择从深圳、南京等地乘飞机专程来听北大开在周末的历史课。而这些课程通常是上午3小时、下午3小时,尽管时间排得很满很辛苦,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同这些听众交流后她发现,喜欢历史的人往往更善于思考,尤其善于反思和复盘,这或许也是他们成功的原因之一。

  此外,历史的学习从来不是被动的接纳,当一个人到了一定年纪,有了一定生活阅历后,在感受自己所处时代的变化、代际的冲突时,往往会对历史产生自己的见解,只有凭借既有积累理解消化的知识,才是他所真正获得的。“这也就是我所认为的,历史课实际上是和学生对话的一个过程。”“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个人对史书都有自己的理解,而在与学生的交流之中,学生的反馈也赋予了历史课更多的视角。

  司马光砸缸“确有其事”

  作为宋代文化符号之一的司马光,他小时候砸缸勇救伙伴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所熟知。司马光究竟有没有砸缸是许多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对此,赵冬梅说,实际上,“司马光砸缸”的典故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民间记忆的一部分流传千年。关于司马光是否砸过缸这个问题,考稽史籍,这个故事早在蔡京当政的北宋末年就已经在东京开封、西京洛阳流传,并成为人们喜爱的绘画题材。

  在新著《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中,赵冬梅根据现有史料推定,司马光砸缸“确有其事”,砸缸时间应当发生在公元1025年或1026年,地点在今天的洛阳,他砸缸时的年纪按照虚岁算是七八岁,按周岁算则是六七岁。不过从今天留下的文字材料来看,司马光本人后来再也没有提过“砸缸”这件事,因为就他的人生经历来看,“砸缸”并不能称得上是多么浓墨重彩的一笔。与他传奇的一生相比,后来的故事远比“砸缸”要更加精彩。

  帮助学生建立自己心中的历史时间线

  作为一名历史学者,赵冬梅对当下学生应该如何学习历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她说,学生初学历史时,大概率会觉得枯燥。很久以前是多久?古时候要多古?孩子没有时间线的概念,难免混乱。没有孩子不爱听故事,想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一是可以用历史故事引导他们;二是缩短时间、空间距离,教师可从孩子的家族史入手,让他们先从了解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的人生经历开始,逐渐建立自己心中的历史时间线。父母则可带孩子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看看,增加他们对于历史的亲切感与熟悉度;三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对于一些知识点的记诵还是很重要的,孩子至少要明确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前后顺序。有人曾说,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滞后性,而人的成长是有过程性的,伴随着人的成长,教育终将完成闭环。或许对孩子来说,现在记住的有些知识还难以理解,但总有一天,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上,这些未曾理解的知识会被触发,而那时他所脱口而出的东西,便来自于青少年时期的积累。因此,无论如何,多听、多看、多思考、多读书,总是没错的。

  社会对宽松标准的矛盾,导致青年人的晚熟表现

  在讲座中,赵冬梅提到一个观点:家长无需焦虑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只要把孩子的年龄减去10岁再看他的行为,一切都能悦纳。

  她继而解释说,年龄是有绝对值的。但在不同时代,相同的年龄代表的意义却并不相同。要知道,寇准与司马光分别在18岁和19岁中进士,宋神宗则在19岁继位为皇帝。可以说与古人相比,现代人生命长度的增加,让我们拥有了可以拖延的时间资本。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年轻人的身体发育状况的确更加早熟,但在心理层面,是社会对宽松标准的矛盾,导致了青年人的晚熟表现。一方面就社会规范而言,年轻人进入社会的时间标准越来越宽松,结婚年龄不断延后,二十四五岁研究生毕业再就业的情况已被普遍认可。但另一方面,人们对衡量标准越发单一的成功的过度追求,又导致了社会的不宽容,读名校、找好工作、拿年薪、生孩子……这些标准往往内置于年轻人心中,使得他们不得不加入“卷”的行列。丰富复杂的社会现实与衡量标准单调的成功间的矛盾,使得宽容与不宽松两种情况同时挤向年轻人,带来了更多压力,只有具备强大内心素质的人,才有能力卓然独立。

  历史本身就是多种偶然性最终碰撞出的唯一结果

  “我在学历史的过程中,看到最多的就是偶然性对个体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在回答记者“如何认识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提问时,赵冬梅直言,历史本身就是多种偶然性最终碰撞出的唯一结果。在变幻的时代中,每个人都应该选择去做正确的、而不是那些连自己都无法认同的事情,通过掌控自己生活中小的偶然,朝着认定的理想的美好状态不断前进。至于历史的周期性,她认为,在时代繁荣时不应过于骄傲自满,而在落入低迷时也不应沮丧消沉,脚踏实地,坚定做好自己即可。

  “我时常叮嘱学生要‘紧张的放松’,实际上,紧张不是焦虑,放松也不意味着不努力,而是要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如此一来才能真正达到高效,因此‘要放松,但更要抓紧时间’。”赵冬梅认为,在生活中,人一味思考意义而不去实干,往往会面临巨大的心理负担。一个真正工作的人是不会焦虑的,当我们习惯用做事取代提问时,就有收获意想不到好结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