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奥运会的“通用语言”

青岛日报 2024年08月12日

  特派记者  马晓婷

  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开幕式的聚会开始,以闭幕式的聚会结束。

  奥运会本身就是一场大聚会,好像没有什么聚会的规模能比得上。本届奥运会有来自全球206个国家和地区代表团的10500名运动员参与,还有众多志愿者、工作人员、媒体人员等。

  这么多人凑到一起,没有些“世界通用的语言”是行不通的。

  好在,体育本身就是“世界通用的语言”。赛场内,观众们为每一位选手的精彩表现欢呼,并且跨越国界。这其中,既有对他们竞技成绩的热情赞扬,也有对他们身上体育精神的肯定。观众记住了潘展乐刷新纪录的速度,也对怀孕7个月上场的埃及女子佩剑运动员娜达·哈菲兹心怀敬意。当我们心怀“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精神时,只需要一个眼神,彼此都会懂得。

  除了体育这个“通用语言”外,奥运会赛场上,有那么多有爱、有趣的事情发生,是因为我们都还掌握了一些其他的“通用语言”。而尤其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是,这其中很多与中国文化有关。

  本届奥运会吉祥物“弗里热”和大熊猫就成了友谊使者。张雨霏特地戴上熊猫发箍和中国龙角的发夹领奖,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

  赛场之外,139件与体育相关的文物被带到巴黎,在“龙马风度 体育精神——中华体育文化展”上与外国观众见面。现场,体验射箭的外国观众排起了队。

  当然,还有一种在夏天尤为火热的“通用语言”,那就是啤酒。场馆周边的酒馆和餐厅,可能是奥运经济最直接的受益者。坐在街头或是站在街头喝上一杯啤酒,实在是再美妙不过。

  在巴黎赶路的间隙,我时而欣赏路边的风景,时而与志愿者和工作人员聊天,而聊天的话题常常是从“你来自哪里”开始的。当我提及青岛时,几乎无一例外,人们都会想到啤酒。一位来自英国的裁判说,自己在伦敦也会喝青岛啤酒。一位法国志愿者说,自己曾在中国澳门的餐馆里工作过几个月,那时候曾经喝过青岛啤酒,而且知道青岛是一个海滨城市。

  不知不觉,这场聚会到了说再见的时候。在“巴黎时间”和“北京时间”的交叠中,我对这场聚会的记录也要告一段落了。我想,每个来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都会记住这些“通用语言”所带来的美好。这场聚会的故事,也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