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茶、大馒头、樱桃等土特产大文章做实、做优,特色民宿、各类节庆搭建农文旅融合有效载体

崂山区:答好乡村振兴“时代考卷”

青岛日报 2024年06月18日

  ■崂山茶农在茶园采摘茶叶。

  ■北宅街道大崂樱桃谷樱桃花美不胜收。 (资料照片)

  ■王哥庄街道壹凡森海帐篷营地。

  ■沙子口街道流清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依山傍海。

  ■崂山商户向消费者推介樱桃产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乎国之大计,根系民之大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亦是时代赋予的职责和使命。青岛对标全国全省一流,在乡村振兴中“先行先试”,把加快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作为突破点,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建设蹄疾步稳。

  崂山区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乡村腹地广阔,有着适宜农、林、果、蔬、渔各业发展的肥沃土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转型,成为崂山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示范窗口区,践行中国式现代化崂山实践的重头戏。

  梳理崂山区建区30年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三农”工作始终是其发展的根基所在。建区后,全区加快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转型,发展以茶叶、果树、花卉为主的高效农业。区政府每年投入财政资金,专门扶持奖励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好,机制创新的农业项目,建成一批设施优良、技术先进、规模档次较高的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了中韩花卉、北宅林果、王哥庄茶叶等科技示范型、农业观光型的农业旅游示范点。近年来,更是锚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目标持续发力,立足特色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新打法。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建区30载,更迭的是农村日新月异的发展图景,不变的是对“三农”工作的坚守与创新。在山海之间,一幅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崂山版“富春山居图”徐徐铺展开来。

  立足“特”字,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

  崂山区以崂山茶、大馒头、果蔬种植、海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为支点,不仅打造了富民强村、增收致富的“金饭碗”,更是把“土特产”做成了大产业,打造了一条条增收致富的“金链条”。

  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王哥庄大馒头,以“专供面粉+崂山水+手工揉+铁锅蒸+木柴烧+传统工艺”的独特配方享誉美食界。频频“出圈”的网红面点,也是让百姓增收致富、产业聚势赋能的美食引擎。在王哥庄街道,“大馒头”链动产业矩阵,吸引160余家生产商汇聚于此,带动5000人就业,2023年总产量近1.44万吨,创造约1.2亿元产值。崂山区通过编制《王哥庄大馒头团体标准》,推出系列文创产品等举措,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餐桌上有乡村振兴的“香饽饽”,茶园里也有强民富农的“金叶子”。通过优选创新,崂山区先后完成了“崂茶1号”“崂茶2号”“崂茶3号”等系列新品种登记申报,成功培育绿茶“崂山龙须”、红茶“崂山凤羽”高端品系。崂山茶向精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转型升级,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目前从事茶产业人员多达2万余名,注册登记茶企136家,种植面积约2万亩,年产量1500多吨,产值6亿余元,崂山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17.58亿元。

  在这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背后,崂山区以“三茶”统筹的发展理念,在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土特产”大文章上下足功夫。沙子口街道是崂山茶的“茶源”地之一、崂山茶的重要产区。作为首批“南茶北引”试点基地,1967年,彼时的崂山县在现大河东云泉春茶园内种植了5亩茶树,试种成功后开始全面推广。目前,茶园全面提升基础配套设施,拓展引入茶研学、茶文化馆、露营等多元业态,在融合发展中树立茶产业发展的新样板。

  民宿亦是崂山区最具特色的产业名片之一。对于崂山区而言,各具特色的民宿不仅是展现乡村经济活力的重要窗口,更是促进资源集聚、链接新兴业态的有效载体。

  走进位于沙子口街道的西麦窑村,满眼都是各具特色的民宿建筑。西麦窑村依托独特的山海资源禀赋,全面盘活宅基地资源,大力发展滨海精品民宿,打造了火爆“出圈”的旅游打卡地,不仅成为外地游客的“诗和远方”,也从“微度假”“近郊游”等模式中拓展了增值空间。据悉,目前这里集聚民宿100余家,占村庄户数的80%,年接待各地游客10余万人次,收入达4000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民宿村”。

  立足特色民宿产业,崂山区出台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农家乐、客栈转型改造,扶持精品民宿、高端民宿升级,推动民宿集群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区民宿类的住宿单位超千家,其中精品旅游民宿约140余家。在规范化、连锁化发展中,以产业集群化发展和多元业态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的增长点。

  突出“融”字,乡村生态蓬勃向上

  透过崂山区做大“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发展的路径可以发现,“融合”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关键词。崂山区以“特色产业+文化体验+节庆旅游”的农文旅IP品牌,创新农文旅融合思路,让传统农业与新兴业态相互赋能,充分发挥出“1+1>2”的效能。农业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让乡村振兴成色十足的关键所在。

  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产,特色产业育特色生态。以“鲅”为媒的“沙子口鲅鱼节”,通过“吃、住、游、购、娱”等形式各样的特色活动,开展以旅游带动文化传播推介、助力文化繁荣发展,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味道,推动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经济发展胜势,“聚在好地方、爱在好地方、食在好地方、购在好地方、住在好地方、乐在好地方”六大板块的特色活动,持续放大特色节庆的溢出效应,拉动综合收入达5亿余元,让“网红节会”在餐饮旅游住宿等多种业态的交互中,解锁了乡村产业振兴的融合密码。

  作为崂山茶主产区的王哥庄街道,拥有茶园1.3万亩。街道依托崂山茶主产区优势资源,茶节期间,以“山海茶飘香 醉享王哥庄”为主题,陆续策划推出七大农文旅体验活动,生动实践了“特色产业+文化体验+节庆旅游”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以5月17日第二届茶宴争霸赛为例,该活动吸引来自辖区15家餐饮企业、精品民宿的厨师以茶为媒,现场争“鲜”,奉献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舌尖盛宴,让市民游客共同见证了崂山茶“满汉全席”的诞生。数据显示,4月20日至5月20日茶节期间,王哥庄街道累计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拉动旅游收入达2亿元。

  崂山区种植樱桃历史悠久,樱桃品类繁多、品质优良,色、形、味俱佳,其中以北宅街道最为集中,共有55万余株樱桃树,年产樱桃近3万吨,素有“中国樱桃之乡”的美誉。连续举办29届的北宅樱桃节,通过樱桃盲盒全城赠享、樱桃主题秀、云端樱桃节、“杏林及第”传统文化展示、“樱桃红了”乡村艺术季、亲子主题日等在内的特色文旅活动,形成鲜果采摘、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文化艺术等多元化发展体系品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举办的第二届青岛樱桃花节,不断挖掘文化内涵、链接特色乡村旅游,推动“赏花游”升级为“赏花经济”,10天时间接待游客约52.7万人次,拉动经济收入4100余万元,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依托鲅鱼节、茶节、樱桃花节、樱桃节等特色节会,崂山区深入推进特产农产品、旅游度假、休闲康养等业态融合发展,放大生态资源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将特色产业链与文化体验、休闲旅游深度融合,创建省级民宿集聚区1个,培育省级精品文旅名镇2个、全国乡旅重点村2个,打造全国乡旅精品线路3条,2023年度省级以上乡旅荣誉数量全市第一。在树立现代化农文旅融合标杆的同时,让得天独厚的生态颜值变成实实在在的经济产值,为乡村转型发展、百姓增收致富开辟了新路子。

  彰显“新”字,和美乡村宜居宜业

  乡村振兴,是农民生活的日新月异,产业升级的创新求变,亦是农村生态的万象更新。

  崂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路径,同样以“新”为纲,立足于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旨在绘就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聚焦片区建设,让乡村产业有了新标杆。崂山区三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深入推进,成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样板工程。其中,北宅街道百果溪谷片区成为第二批省级示范区,获批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试点;沙子口街道流清湾片区推进乡村旅游业态升级,“山海仙居”入选省级旅游民宿集聚区;王哥庄街道仰口片区打造多元特色IP,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据崂山区农业农村局介绍,为更好地树标杆、创样板,目前,崂山区正在加速南九水示范片区、标山示范片区等建设,将形成六大示范片区层次化、梯队化、差异化发展格局,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赓续动能。以北宅街道为例,在百果溪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基础上,街道正全面推进华楼慢悠谷片区建设,重点发展采摘、露营、研学、村咖等特色产业,打造都市慢生活休闲体验片区。同时,继续细化“五谷九峰”总体设想,通过3-5年的时间,力争将“五谷”全部打造成乡村振兴示范区,让创建成果惠及更多村民。

  着力乡村面貌,让乡村治理有了新效能。乡村治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崂山区聚焦优环境、提质效,持续优化乡村生态,投入资金近50亿元,统筹实施供水、强弱电、燃气、道路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紧抓改厕、垃圾和污水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回头看”,实施村容村貌“微整治·精提升”,深化巩固人居环境治理成果,创建13个省级和美乡村、25个市级和美村(注:省、市级有重合)。

  按照“清底子、建机制、固长效”的思路,崂山区全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行动,真正让广袤乡村成为广大农民宜居宜业的和美家园。以2023年为例,发动群众38万余人次,清理生活垃圾4万余吨,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设施23个,创建市级垃圾分类示范街道2个、示范村10个;2个村创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4个村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6个村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培育省级景区化村庄6个,“美丽庭院”建设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持续保持全市领先。崂山区还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整县制治理”,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全域清零;全区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以上,进村路行政村通达率100%,农民生活品质有了极大提升。

  深化改革创新,为乡村建设增添新打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集成改革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的有效抓手。崂山区统筹推进农村“三块地”改革,依法依规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拓宽村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同时深化“百企进百村 促振兴共富裕”行动,发挥金融要素集聚优势,吸引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此外,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集聚农业科研、技术、营销等高层次人才,全面建设高素质农民队伍,让人才效能在崂山大地充分涌动。

  广袤天地生机勃勃,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崂山区正昂首阔步,奋力走在农业生产高质高效、产业融合提速赋能、农村环境持续改善的康庄大道上。

  (窦衍凤 张绪霞 赵子健 邢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