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伦敦、柏林等艺术名城到青岛,国际艺术展能为城市带来什么?

从国际艺术展看艺术城市价值升维

青岛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永恒的经典——法国法兰西院士系列展之让·卡尔多艺术作品展”现场。 王 雷 摄

  让·卡尔多(法国)作品《磁铁》。   王 雷 摄

  ■陈岩在展览现场介绍让·卡尔多(法国)作品《跳跃的公牛》。 王 雷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马晓婷

  夏日的青岛,艺术与海风和山峦紧密相连。

  作为中法文化旅游年的组成部分和“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日前,青岛市雕塑馆精彩呈现了“永恒的经典——法国法兰西院士系列展之让·卡尔多艺术作品展”,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前往观展。每年举办国际艺术大展,不仅成为青岛市雕塑馆的品牌活动,也是青岛市众多文化艺术机构的美好愿景。一场场成色十足的国际艺术大展,既是对市民艺术需求的积极回应,更显示出一座城市的艺术资源配置能力。

  作为承载国际交流的艺术桥梁,这些艺术现场的璀璨呈现,过程中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国内诸多城市纷纷竞逐艺术赛道的当下,从巴黎、伦敦、柏林等艺术名城到青岛,国际艺术展能为城市带来什么?答案正揭晓。

  更鲜活的艺术感受

  过去,如果不能去往全球知名的艺术机构,人们往往只能从图片和影像中与顶尖的艺术作品相逢。而在今天,借助于国际艺术展览的举办,人们却可以真实地立于名作之前,久久地凝视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之作,收获更鲜活丰盈的艺术感受。

  春夏之交,“永恒的经典——法国法兰西院士系列展之让·卡尔多艺术作品展”成为青岛文化日志上可圈可点的节点。让·卡尔多是法国当代国际著名雕塑家,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两度当选法兰西艺术院轮值主席,以立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作品《戴高乐像》和《丘吉尔像》广为人知。此次展览集中展出让·卡尔多历年创作的精品力作81件(组),全面地展示了法国当代顶尖艺术家的艺术风采。

  展览联合策展人,中法艺术与科学研究发展协会执行主席、法国卡尔多基金会委员陈岩是一位青岛出生、青岛成长,在法国开展事业的艺术“摆渡人”。开展当天,陈岩在忙碌间隙为到场观众导览。在众多展品中,以“公牛”为题材的作品最为引人注目,如《跳跃的小公牛》《静止的公牛》《飞牛》《跳跃》等。跟随陈岩的讲解,专业观众和艺术爱好者们近距离感受艺术家作品,它们或是惟妙惟肖、塑形精准,或是神韵飞扬、化繁为简,展现出雕塑家在具象与抽象之间游走的艺术风格。

  对形的赞美与研究,是贯穿让·卡尔多艺术实践的一根主线。在青展出的《写作研究2号》《磁铁》有着特有的形状与光泽之美,具有一种安宁、深邃的力量。《花蕾》《苏醒2号》《黎明》《悲伤》则是对女人形体的塑造,是一种充满意象化和斑驳感的形体提炼,将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情绪蕴涵在不同的形体姿态之中。展览现场,不少观众是特地从外地赶来。

  会场内外,陈岩在流利的法语和普通话中来回切换。“无论在国内哪个城市办展,我都会广泛邀请,但很多人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艺术太‘高大上’了,我们看不懂。其实所谓的不懂,只是没有去接触。一旦接触了艺术,你就会发现内心深处有一颗艺术的种子,它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长大,一旦当你走近艺术将它激活,它就会与你的内心产生共鸣。”对于观展,陈岩有着自己的理解。而借助于策展人架起的桥梁,更多观众欣喜发现,在让·卡尔多身上,有罗丹对形、对触摸的痴迷,有布德尔式的建筑雕塑般的严谨,也有贾科梅蒂对人性的思考与旁观。

  配合展览,青岛市雕塑馆特别邀请法兰西艺术院院士、让·卡尔多基金会主席迪埃·贝奈姆以“超越法则的伟力”为主题,围绕“让·卡尔多艺术创作经历”等内容交流研讨。活动现场,迪埃先生通过视频影像等资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让·卡尔多先生的生平和创作经历,为现场听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这样交流的机会,实属难得。

  更强的资源配置能力

  艺术以其对城市吸引力和生命力的赋能,日益展露出文化软实力的带动力。作为一名多次在青岛策展的中外艺术交流领域资深人士,陈岩对青岛艺术城市日渐浓厚的氛围有着直观感受。

  “我大概是从2010年开始做艺术展,但当时更多是与其他城市的美术馆合作。最早在青岛做国际艺术展是在2014年,当时应该是青岛首次欧洲当代艺术展,涵盖绘画、雕塑、装置、摄影等形式,我们还邀请了十几位欧洲艺术家来到青岛的展览现场,直到今天不少艺术家还对到访青岛的经历念念不忘。”回顾自己的艺术之路,陈岩如是说。在她看来,让·卡尔多院士的雕塑作品,尤其能够让人感受到雕塑艺术的感染力,它既有艺术创作的内涵,又有精神的力量在里面,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展览代表了法国当代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透过展览,观众不仅看到了作品,更推开走进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大门。陈岩透露,这场国际艺术大展的第一站在中国美术馆,能够在短时间内在青岛呈现出一场独具特色的展览,离不开各部门的配合和支持:“第一次在青岛做国际展时,是有一些困难的,大家心里面都没底。随着一年年的国际展做下来,各个部门对审批手续各方面很熟悉。我们每次做引进展,都会感觉比以前更容易了,政府的支持度更高了。”

  对于青岛市民来说,家门口的国际艺术展已经不再陌生。去年,西海美术馆呈现了当代著名雕塑艺术家安东尼·葛姆雷大展“有生之时”,成为迄今为止安东尼·葛姆雷在亚洲最为全面的创作呈现。记者曾在展览现场看到,不少观众不仅“面对面”欣赏雕塑,更“躺”下来,模仿雕塑形体的姿态与展品互动。除了这一展览,西海美术馆还带来了“游目骋怀:旅德中国艺术家作品展”“希拉里·佩西斯:惬游”等一系列国际展。正在西海美术馆展出的“向海回归:人类世海洋的哲思”展览,其中也有多件国际艺术家的作品。

  记者在采访中遇到来自日照的刘女士,她向记者表示,自己经常周末自驾到青岛看艺术展,度过一段难得的休闲艺术体验。在青岛参观一场国际艺术展,已经成为青岛市民乃至周边城市市民的艺术习惯。

  对于业内来说,国际艺术展的水平和数量,往往直接体现着机构和城市的艺术资源配置能力,无论是在资金还是在流程把控上,都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是城市在艺术领域综合实力的体现。据悉,根据展览的规模,国际展的费用通常包括借展费、策展费、国际运输费、保险费等,其中最大的费用要数国际运输费,又包含运输费和包装费。考虑展品的安全,包装要在当地请专业的艺术包装公司,根据展品量体定制木箱,并用专门的材质包裹,然后委托艺术品运输公司空运到国内。如果在国外还需要陆运,这个费用也很昂贵。展品启运,工作人员随即进入倒计时工作状态,才能保证展览的准时开幕。而展品完成清关到达展出场地,布展和撤展也都需要专业的人员完成。

  通过每一次国际艺术大展的举办,艺术家、艺术机构与城市双向选择,各自完成着声誉、经验的积累,以及艺术市场的拓展。

  更为广阔的产业前景

  近年来,国际化的艺术交流日益受到各个城市的关注,不但成为社会美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艺术市场的兴起,更为城市发展提供着崭新的机遇,这种趋势是非常鲜明的。

  如上海市聚焦“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的目标,着力打造“全球艺场·艺术上海”,借力上海国际艺术品交易周等平台,充分放大艺术赋能城市消费、促进城市美育的综合价值,加速推动上海艺术品产业规模迈向千亿级,助力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

  深圳市则出台了加快推进艺术品产业创新发展、建设国际艺术品拍卖中心的相关政策,对艺术品拍卖机构落户、重大艺术品拍卖活动、参加艺术博览活动等3个类别专项资助。2023年,深圳落成了首个综合性的艺术品全产业链服务与交易场所。

  “总体来看,艺术展览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做得越好。另一方面,与城市的文化也有关系,有些城市在特定艺术领域有文化基础,这个领域的展览就会做得特别好。近年来,青岛市的公益美术馆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艺术服务,不断提升艺术城市的内涵和影响力。私人美术馆虽然起起伏伏,但在展览质量、对外销售、推荐艺术家等领域,也一直保持在较好的水平上。不过,从艺术产业上来看,我们仍有很大空间。”青岛市美术馆馆长迟涛有感而发。

  在迟涛看来,国际艺术交流还需要更多的扶持和引导。他介绍,在对外交流领域,大致有三种方式。从国有美术馆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的政府都有很大的资金量支持,有专门的经费来做对外交流活动。私人美术馆除了资方的投入,往往还会通过对客流量的测算灵活制定票价,以确保收回成本。此外,私人美术馆还会开展艺术品交易,艺术家在国内展览时,会拿出部分作品销售。在这些领域上,青岛都还需要深度探索。

  对于家乡青岛,陈岩同样充满期待。“青岛其实不缺艺术家,在这里,很多人热爱艺术,青岛在艺术方面应该发展得更好。艺术不能单靠政府的支持,或者某个人、某个馆来支撑,而是需要从每个人身上培养。就像这次的雕塑展,有艺术院校的师生来学习,有学艺术的孩子来欣赏,有媒体的报道来传播。艺术的氛围要大家共同去创造,让整个的城市慢慢充满艺术性,然后城市会有更多的爆发力出来。”陈岩建议,未来青岛可以联合周边城市一起把艺术相关产业做得更好。她同时呼吁,从青岛走出的文化艺术名人,可以发挥自己的资源和影响力,把更多艺术活动带回青岛并辐射周边城市,形成文化艺术圈,产生更大的带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