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技师学院:“竞赛引领”模式激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引擎”

青岛日报 2024年06月11日

  □张秋生

  职业技能竞赛是我国加强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促进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培育大国工匠的重要途径。青岛市技师学院积极探索“竞赛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推动技能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培养了一大批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五即”教学模式引领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当前人社部在全国技工院校大力推进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青岛市技师学院是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一、二阶段建设院校,6个专业入选人社部工学一体化建设专业,11个主体专业参照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设。在推进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创新提出了“五即”教学模式,即课堂即赛场、任务即赛项、考核即竞赛、教师即教练、学生即选手。通过借鉴技能竞赛的竞赛理念、竞赛内容、评价标准、场地建设标准、职业素养要求等,促进竞赛标准向教学标准转化、竞赛内容向学习内容转化、竞赛训练方式向教学方式转化、竞赛场地向实训场地转化,将竞赛融入日常教学,把课堂作为比赛场地,把学习任务作为比赛内容,把考核评价作为比赛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参赛的教练,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也是参加竞赛的选手。通过实施该模式,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升明显,满足了企业复合型人才需求,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院在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积极探索,形成多项标志性办学成果,获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和网络安全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光电技术项目中国集训基地,牵头和参与完成了7个专业国标的开发,6门课程入选人社部首批工学一体化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名单。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做法在国家、省市工学一体化工作会议上作典型交流。

  八级赛事体系完善竞赛选手选拔机制

  青岛市技师学院构建了班级赛、年级赛、二级学院赛、校赛、市赛、省赛、国赛、世赛八级赛事体系,将竞赛延伸到班级内,以课程为载体开展竞赛,形成常态化竞赛机制,通过层层选拔,形成由青苗班、工匠班、红星工匠班组成的备赛梯队,动态调整,进一步完善了竞赛选手的选拔机制。出台《竞赛引领 岗课赛证融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指导意见》《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第二课堂指导意见》等文件,形成了完善的备赛、参赛、办赛、研赛机制,对获奖选手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对竞赛获奖的教师授予“技能明星”称号。2023年,学院教师因技能竞赛获奖新获评全国技术能手3人、山东省技术能手7人、青岛市技术能手6人,14名学生获得山东省技术能手,29名学生获得青岛市技能新星。学院通过积极参赛、办赛,让学生多参赛、参大赛、多拿奖、拿大奖。学院已举办九届技能节,累计参赛师生3.6万余人,先后承办了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等国家级、省市级赛事78项,师生在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600余项。2023年,在第一届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学院获得8金4银4铜和11个优胜奖。在中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1枚银牌7个优胜奖,机器人焊接技术赛项实现了山东省、青岛市该项目奖牌“零”的突破。学院竞赛工作受到省市人社部门表彰。

  “人人参与”理念实现“人人出彩”

  学院通过完善“竞赛引领”模式评价标准,引导二级学院不断完善竞赛工作机制,形成“周周有比武”“月月有比赛”“年年有大赛”的局面,打破了以往竞赛只属于少数人的局面。发挥评价对人才培养的指挥棒作用,利用课程这个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完善工学一体化课程考核方案,将实际工作情境、工作要求、竞赛要求、工作过程融入考核,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开展个人赛、小组赛、班级赛,搭建人人参与的平台,营造浓厚的竞赛氛围,让每个对技能学习感兴趣的学生,都有实现出彩人生的可能。如康养与护理学院构建了“日日学、周周练、月月比”的竞赛机制,2023年开展了33项学生技能比拼,30项教师技能比拼,师生参与率达100%。数字网络技术学院举行10期专业“百变微展”,4期“每月一赛”,承办国家级、省市级赛项14项,保障省赛5项,88人次获奖,36人次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学院将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奋力为青岛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培育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