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拼养老金融赛道

青岛日报 2024年05月06日

  莞棋

  作为“五篇大文章”之一的养老金融,日渐成为银行比拼的新赛道。

  一方面,银行机构养老金管理规模显著提升,另一方面,多家银行正在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养老金融品牌。但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养老金融对于银行机构来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只有真正从客户视角出发,建立并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切实帮助客户备老养老的金融机构,才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个人养老金产品增加至753只,包括465只储蓄类产品、162支基金类产品、107只保险类产品、19只理财类产品,更为广大的商业养老保险以及带有养老属性的资管产品、养老金融产品近年来持续扩容。

  多家银行均首次在2023年报中对于养老金融作专题介绍。部分银行还详细列举了养老金、企业年金业务的情况。

  中国银行年报指出,2023年末,养老金受托资金规模2,098.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96.43亿元,增长23.29%;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数412.37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2.49万户,增长5.77%。

  农业银行年报指出,该行积极参与养老金融市场培育,年金客户数量及业务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强化受托管理能力建设,助力养老基金稳健增值。

  工商银行年报指出,2023年末,受托管理年金基金5,541亿元,管理企业年金个人账户1,314万户,托管年金基金13,781亿元。

  建设银行年报指出,去年养老金金融根基更加坚实。第一支柱方面,社保卡账户稳步增长;第二支柱方面,建立母子协同营销机制,实现境内所有省份职业年金投资运营资格全覆盖,养老金托管规模稳步提升;第三支柱方面,累计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超900万户。

  交通银行年报指出,该行持续强化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的账户管理和托管服务,养老金托管规模居行业前列。

  多家股份制银行也持续发力养老金融,招行个人养老金账户535万户。

  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金融是养老事业的重要一环,其发展高度对于满足老年人的金融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虽然近两年间,各银行机构对养老金金融产品的供给正愈发多元,但养老金融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居民在养老准备上还面临着信心、规划和储备三方面不足,而缺乏紧迫感被列为“准备未达预期”的首要原因。应对这三方面的不足,银行机构可发挥重要作用。

  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2024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工程和托育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指出引导金融机构对普惠养老、普惠托育企业和机构提供金融支持。引导战略合作机构积极对接项目,并针对性开展金融产品创新。

  对于银行来说,作为养老金融产品的提供者,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如把个人养老金产品设计得简单、通俗易懂,让老百姓能够看明白,并加大宣传力度,加大对养老金融概念的普及;不断提升养老金融产品与参加人风险承受水平的适配性,在老年人对产品选择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将合适的产品销售给合适的消费者,最大化发挥养老金融产品的效用,例如,在为客户提供资产配置服务的同时,持续开展资产跟踪检视,动态调整配置策略等;此外,还需提高养老金融产品的收益水平,让参加人能够实实在在地获得利好,同时做到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平台功能,多渠道打造养老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