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驱动创新思政教学模式

青岛日报 2024年04月20日

  李昉  王霞  顾玉超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阶段,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建立强大的海洋科技力量,构建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振兴海洋经济,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建设海洋强国的主要内容,也是推动我国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海洋产业的强大需求给海洋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通过产教融合推动海洋科技人才培养,为海洋强国建设和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同时在相应课程中植入思政元素,配合现代数字技术,精准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产教融合驱动,回应海洋产业需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事业离不开大量政治可靠和专业扎实的人才。高校要主动对接企业人才需求,促使教育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高质量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落实产教融合驱动,回应海洋产业需求,一方面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科学设置专业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程,并通过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提高人才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要突出全人类共同价值观、社会责任、海洋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方面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在海洋科学类专业课教学中加强课程思政教育,以海洋强国为引导,海纳百川为内核,海洋美育为手段,海洋自信为目标,形成一套“情怀—精神—美育—自信”的课程思政体系,教育和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辩证认识海洋科学发展规律、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的海洋产业人才。

  产教融合联动,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当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产教融合联动下,高校可发挥课程、知识文献资源等方面优势,借助融合单位的海上实践平台、科研平台,以线上交流、实地训练等形式开展产教研合作,与科研院所共享科学研究、实验资源,共建“教学+研究”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虚拟教研室的框架下,跨校定期进行教学研讨,丰富线上学习资源并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课堂内容,从而弥合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的割裂,更新师资知识结构。在校企互动中,高校以课程思政改革为抓手,校企共建师资队伍,灵活对接思政教育内核理念及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高专业知识技能,还能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培养高素质育人团队。

  创建真实场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双方关联度大大提升,更易建立知识成果互通、新技术新工艺资源互通、软硬件资源共享的长效协同机制。双方通过共建企业实训基地、企业顶岗实习场地等场所,为思政课课程创建复杂真实的场景。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效开展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可以增强课程思政的思想性、亲和力、引导性、趣味度和启发性,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为“大思政”教育开辟广阔新阵地。比如,可以依托青岛市优质的海洋教育资源,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明月海藻集团等合作单位共建校外实习实践平台;通过产教密切融合,自主开发“海水淡化虚拟仿真”实验等校企共建课程;积极聘请相关科研和技术人员为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开展课程小组任务、科创项目等实践活动。

  注重过程性考核,构建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目标的考核重在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考核,建立与课程思政目标一致的合理科学考核方式,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发力:第一,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评学。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小组打分的形式,对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作出评价和反馈。在学生小组任务、案例和习题中贯穿思政元素,并将其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纳入评分点。第二,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树立大海洋观,引导学生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海洋产业的生产者。创新过程学习考核方式和期末考试题型,将思政元素融入试题中,考查学生课程思政掌握情况,注重学习过程管理。第三,打破“一考定成绩”模式,将学习过程考核占比提高至50%。过程考核包括课堂表现、通过慕课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随堂测试及案例讨论等。过程考核成绩有明确的赋分标准,积极探索开放式命题、创新论文等“非标准答案”考核方式,重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以实践评价成效。在课堂之外的企业实习实训中,教师或企业外聘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精神面貌进行多维度评价,实现课堂课程思政元素的延续,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形式,真正实现思政课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青岛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