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力绘就美丽中国的“青岛画卷”

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力建设山风海韵、魅力宜居、活力善治的美丽青岛
青岛日报 2024年03月06日

  ▲山海城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青岛。

  ■青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崂山风景如画。

  李村河水清岸绿,崂山湾海天一色,灵山岛青翠欲滴。“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写在碧海蓝天间的青岛生态答卷,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

  从一汪水、一抹绿,到一座城,浓缩着发展理念之变、发展方式之变,也见证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一直以来,青岛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构建了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探索出一条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生态文明实践路径,绘就了一幅美丽中国的“青岛画卷”。

  今年是全面推进美丽青岛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保障“十四五”规划顺利收官的关键一年。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钊贤表示,将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主动服务和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努力在全省生态环境领域“打头阵、当先锋”,着力打造山风海韵、魅力宜居、活力善治的美丽青岛。

  城市“颜值”“气质”双提升

  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的头等大事。去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聚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核心任务,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态势,城市“颜值”“气质”实现双提升。组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30条”,全年累计实施6000多个大气治理项目,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保持全省前三。对11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精准施治,全年推动实施50个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20个国省控断面水质均实现达标,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3%,为近年来最佳,崂山湾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美丽海湾。在全省率先实施整县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累计完成3534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治理率达到66.39%。在全国率先实施污染土壤转运联单制,全年完成257个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有关报告评审,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李沧区、即墨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全市6个区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项目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去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主动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在全系统扎实开展“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打出惠企便民“组合拳”,按下服务发展“加速键”,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互融共促。市生态环境局相继印发实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7条措施”、惠企政策2.0版等,在环评审批、帮扶执法、污染防治等方面拓展服务企业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破解企业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勇当简政改革“探路者”,在全国率先试点“打捆审批”,稳妥扩大“告知承诺审批”试点范围,1100多个项目受益。实施“区域规划环评+告知承诺审批”改革,全年70余个项目环评审批“立等可取”。实施环评审批与排污许可证核发一体化办理,为55个项目压缩审批时限50%以上。在国内首创面向“中小微企业”设立监督执法专项正面清单,对清单内企业做到“无事不扰”,首批纳入2226家中小微企业,全市正面清单企业总数达到2583家,正面清单企业数量高居全省第一、居全国领先水平。在中国城市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竞争力指数排名中,青岛市首次进入全国前十。

  打造美丽青岛建设实践样板

  2024年伊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到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打造美丽中国建设示范样板等方面,谋划了美丽中国建设的七个方面重点任务,也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青岛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我市将全面推进美丽青岛建设实践,组织推进实施《美丽青岛建设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及三年行动方案,努力打造一批美丽山东建设实践样板。统筹推进青岛市、区(市)两级示范创建,再创建一批国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基地,积极争创省级生态文明强县。争创美丽海湾、美丽河湖,加快崂山湾、西岸前海湾区美丽海湾建设,打造一批省级及以上美丽河湖。有序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构建青岛市重点海湾海洋生物信息库,抓好生物多样性养护观测站点建设,建立健全陆地监测网络。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空天地”一体化监管,持续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

  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洁净的土壤既是群众关切、社会关注,又是发展之基、治污之要,要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编制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及第三轮“四减四增”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结构优化调整;实施“治气工程”,力争完成3000个以上减排项目;聚力加强多污染物协同治理,开展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差异化管控,精细开展夏秋季臭氧治理攻坚,有效推进秋冬季大气污染专项防治,持续推进噪声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落实好11个国省控流域20个国省控断面“一河一策”治理保护方案;持续开展水源地规范化建设行动,确保16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组织开展第三次海洋污染基线调查,优化入海排污口设置,稳步推进入海河流总氮管控。持续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围绕土壤污染源头预防、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质量提升3个重点领域持续先行先试,积极构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开展“无废工厂”“无废园区”等11类“无废细胞”建设,促进全市固体废物治理水平提升。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要坚持系统观念,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协同推进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相关工作。

  青岛今年的重点任务则是优化路径协同推进减污降碳,强化综合系统治理,提高环境综合治理效能,组织实施一批减排项目,持续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探索多领域多层次试点示范创建,开展近零碳试点示范,推进崂山区、青岛高新区、胶州市三里河街道管理村等省级首批城市、园区、社区试点建设。推进西海岸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模式。加快青岛高新区全国首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建设。

  建设美丽青岛,首先要加快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全力服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精准服务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做好主要污染物指标要素保障,畅通环评审批绿色通道;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数据智慧化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三线一单”在产业布局优化、环境准入、园区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开展青岛生态环保产业集群建设,实施环保产业调查统计,推动青岛上合示范区绿色低碳产业基地建设全省生态环保特色产业园区。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杨钊贤表示,2024年青岛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努力推动生态环境各项指标稳定持续向好,进一步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青岛新篇章”的生态环境根基。

  (吴帅  王诺  王学鹏  张宁  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