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青岛日报 2024年02月25日

  陈超贤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为抓手,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夯实科技创新策源基石;建设体系化功能型平台,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级;坚持开放协同,优化科技创新策源生态;坚持应用导向,加速科技创新策源转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企业动力活力、提高国际开放合作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全力布局未来产业和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力,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从长期和可持续性上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实现“以进促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彰显了党中央对当前复杂形势的准确把握和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的信心。青岛要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承担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大胆探索新路径,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青岛要紧紧抓住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个核心任务,着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聚焦基础研究,夯实科技创新策源基石。当前,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青岛要坚持聚焦基础科学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试点设立“基础研究特区”,选择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向重点领域和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赋予充分科研自主权,鼓励营造潜心研究、长期攻关的科研环境,让基础研究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全球首个、首次、首例成为常态。

  二是建设功能型平台,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级。科技创新平台是原始创新的“策源地”,也是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搭建以崂山实验室为核心的“塔尖”,建设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及一系列科技创新功能集聚区的“塔身”,构建起创新驱动发展的“四梁八柱”,为城市产业发展能级跃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功能型平台秉承“公益性、开发性、枢纽型、引领型”原则,通过为科研院所、中小企业提供共性服务,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把高水平科研团队和中小企业留在青岛。

  三是坚持开放协同,优化科技创新策源生态。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开放协同的生态环境。建设青岛都市圈科创走廊,出台《青岛都市圈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合作机制》,推动青潍日烟地方政府之间统筹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产业创新发展协同圈;推进城市涉企事项“一网通办”,建立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中心,推动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以创新集群带动产业集群,实现整体创新能级提升。

  四是坚持应用导向,加速科技创新策源转化。技术转移是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青岛要深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建设,依托技术转移中心和区域技术交易所,通过建立技术权益登记机制,强化高校院所合规免责交易服务,搭建高效能技术转移平台,为技术要素市场化、现代化提供支撑。

  促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

  新型工业化叠加了信息化、数字化、服务化、智能化以及更好利用人力资源等新要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强调制造强国。

  一是产业技术自主可控。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聚焦事关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需求,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青岛要积极探索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织对一些战略性、先导性产业进行联合攻关,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强化精准谋划、精准招商、精准施策、精准服务的“链长制”,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和能力基础。

  二是数实融合创新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支持传统产业运用网络及数字技术将用户需求接入制造全流程,协同用户、关联企业、研发机构等合作创新,驱动制造流程智能化排产、柔性化生产,积极开展远程维护、故障预测、性能优化等一系列专业性服务,加速网络化协同、个性化产品设计、规模化定制、服务型制造,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引领工业产品高端化新趋势,积极稳妥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全面推行绿色化制造,让青岛制造迈入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强化典型场景引领示范,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三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工业强,企业必须强。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加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激发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微观主体活力和动力。注重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让越来越多企业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沃土计划,建立完善“高企育苗—高企认定—高企上市”梯次培育体系,推动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倍增”工程,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雏鹰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两个优质中小企业孵化育强体系,加快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独角兽企业、领军企业、头部企业“顶天立地”的新局面和创新型企业集群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四是提高国际开放合作能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青岛可依托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国际会客厅等平台,常态化推动国际人才、资源、企业交流合作,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创新形成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参与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政策与制度体系,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支持成立新型工业化相关领域的国际学会组织、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产教联盟等,打造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产业论坛、科技活动品牌,建立一批国际学术创新、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和共同体,更加高效、广泛、有组织地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和人才要素。

  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布局未来产业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提“新质生产力”概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大,往往难以在事前准确预测哪个领域会出现技术突破,难以准确判断技术突破的重要性、不同技术路线的前景、应用领域和商业化的时间,因此,原有面向增量型技术创新的科技政策效力大打折扣。青岛要加快出台相关新的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促进资本、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更充分地流动,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合力,持续提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水平,激发市场微观主体创新、创业和投资新兴产业的活力和动力,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二是全力布局未来产业。从科技创新到未来产业再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连续的光谱,如果不及早进行未来产业布局,一旦产业到达爆发式增长拐点时,就会因前期人才积累不足、工程技术进展慢、产业配套弱、市场开发不力等因素而被甩在后面。因此,按照青岛市未来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的七个重点领域,可聚焦未来海洋、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家居、未来健康等方向,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培育重点产品、拓展场景应用。

  三是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劳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服务能级。加快建成支撑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区块链创新应用的高性能算力和高质量数据基础设施,加快建设若干科学大设施集群和前沿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泛在融合的超大规模城市智能终端设施体系,提升交通、物流、教育、医疗、养老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设施支撑。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