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管病房内,刘军军(右一)和高岩(右二)联合为手术后的患者复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黄飞
10月22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采访,恰逢“共管病房”手术日,青大附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刘军军带领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周围血管病科手术团队,一个上午就完成了4台超声引导下精准微创静脉曲张手术。
三级综合医院多是手术一“台”难求、住院一“床”难求,基层医疗机构的手术室和病房却长期“乏人问津”。如何将分级诊疗落到实处?“共管病房”作为青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一项生动尝试,有效导流名医资源,让患者少排队、少花费,让基层医疗机构有“用武之地”,让三级医院专家的价值最大化,实现了“三方共赢”。
当天入住,隔天做手术
今年7月27日,青大附院与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打造综合内科、综合外科、康复医学科、周围血管病科4个共管病房。共管病房由青大附院和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共同管理,实行双主任制。青大附院专家带领团队每周常规开展教学查房、门诊、手术和技术指导。近3个月来,共管病房让群众在基层医院不排队、少花费,就能尽享三级综合医院的专家级诊疗服务。
“如果在青大附院做这台手术,我至少要等1个月的时间,在共管病房,我前一晚住院,第二天手术,手术当天就能回家。”刚刚做完微创手术的姜先生说,他从莱州慕名来到青大附院向刘军军求医,考虑到他的病情和实际情况,刘军军建议他入住共管病房。姜先生到了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发现,在这里预约刘军军看诊、住院、手术,打一个电话就能完成,因为等待和住院的时间都很短,他这次治疗的实际花费还不到“预算”的一半。
基层医疗团队诊疗能力倍增
共管病房模式在方便患者的同时,也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诊疗能力倍增。
2022年,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完成了升级改造,打造了层流手术间,新增了高水平的手术设备,能够满足多种手术需求。“市南区优质医疗资源丰富,与青大附院、市立医院等三级综合医院相比,我们医院的医生名气不大,对患者缺乏吸引力。”该院周围血管病科副主任高岩介绍,此前周围血管病科每月的手术量只有五六台,共管病房成立后,青大附院名医的“下沉”带来了先进的医疗技术与理念,迅速提升了周围血管病科的诊疗水平。
“此前,我们开展下肢静脉曲张手术只能以多切口方式实施,创伤大且患者恢复较慢,刘军军主任带来的超声引导下局麻微创精准手术技术,将手术创口缩小到了2毫米,手术时间缩短到了20分钟,患者手术后可以自己走下手术台,第二天就可以出院。”高岩说,共管病房的医疗团队成员不仅深度参与每台手术,每周还有两次机会到青大附院的门诊、病房和手术室沉浸式学习,医疗技术和服务理念得到“双提升”。
三级医院专家获得更大“舞台”
共管病房以实现患者、基层医疗机构和专家“三赢”为目标,为三级综合医院的专家们提供了展示能力的更大“舞台”。刘军军介绍,青大附院能安排的手术台次和住院床位有限,目前,他有近200名患者在排队等待手术。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安排了刘军军专属手术日,手术室、手术团队和病房医护人员全力保障,不仅可以开展静脉曲张手术,条件成熟后还可以开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静脉血栓栓塞疾病的手术治疗。两个月来,周围血管病共管病房已完成病房手术42台,门诊手术2台。
有了青大附院专家级医疗团队加盟,综合内科、综合外科、康复医学科的共管病房也吸引大量患者慕名而来。截至10月上旬,市南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累计接收青大附院下转患者85人。
青岛多种形式探索“共管病房”建设
共管病房的探索同样发生在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之间。早在2020年,市第八人民医院就与刚刚揭牌成立的李沧区永清路社区医院建立了共管病房。当时,永清路社区医院开设了内科、外科、中医、康复等临床科室,以及检验科、影像科等医技科室,仅靠原有的36名卫生技术人员难以实现社区医院的良性运转。市第八人民医院派出20余人的医疗团队进驻永清路社区医院,并安排各学科专家定期到社区医院坐诊。“这在全市是首开先河之举。”市第八人民医院基层医疗服务科主任孙静波说。
记者在永清路社区医院看到,共管病房实现了与八医的网络互联互通。75岁的刘先生在社区医院住院,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可以直接到八医做检查,回到社区医院后,这里的医生可以直接阅片和调取检查报告,检查费用和住院费用实现了一体结算。“患者以一级医院的收费标准,享受到三级医院的诊疗服务,还享有紧密型医联体内部向上转诊的各种便捷通道,切实解决了周边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永清路社区医院共管病房主任季朝亮说。
记者从市卫生健康委获悉,2023年,青岛被确定为国家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城市,共管病房作为其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尝试之一,目前已在市南区、市北区和李沧区建成6处,并将进一步推广。共管病房将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逐渐实现诊疗规范同质化,探索出一套多方共赢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