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杰出的思想家、经济学家顾准(1917-1974),这位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参加新四军的老党员,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就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部副部长兼上海市财政局局长、税务局局长,与陈毅、潘汉年、方毅等同为当时的上海市政府党组成员。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兼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时,他就大胆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可以自由发展,并以市场价格调节”的观点,成为新中国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人。
顾准1949年5月到上海工作后,被安排住在愚园路1182号。这是一幢花园洋房,院子门口设有门房,屋前有一块长约50米、宽约20米,可以当网球场的西式大草坪,屋后也有大片空地,环境幽静。院内种着许多花木,几株西洋玉兰树紧挨窗前。主楼内铺着柚木地板,前厅设有一个放置鲜花的花坛,共有大小十几个房间。院子的北部、东部各有一幢两层的副楼,北楼底层是汽车库。
在这栋楼里除了顾准一家之外,同住的还有顾准在财政局的几位同事。顾准一家住在洋房的二楼,他们夫妇住一个大间,母亲带着几个孩子住一个大间,另有一个大间是顾准的会客室。两个小间内,分别住着两个警卫员和保姆。靠楼梯口,还有一个很宽敞的会客室,因为顾准会见的客人特别多。三楼另有一个小间,也属于顾准家使用。
顾准和夫人汪璧及孩子们住进去后,根据他的要求,屋内原有的豪华家具立即被总务人员拉走,另找了一套极普通、也极简单的家具送来。去过顾准家的人,现在还能回忆起,那是一套普通家庭都“看不上”的家具,只是能用而已。唯一特别的是,按照顾准的生活习惯,他们夫妇的卧室里,在床头柜两侧各放一张单人床。而母亲和孩子们合住的房间,则挨墙摆着一溜木架床,靠门口放着一张饭桌,那是他们全家人吃饭的地方。客厅里除了几张沙发和茶几,显得空空荡荡。顾准喜欢这种俭朴实用的风格。
这时顾准已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了,顾准的弟弟陈敏之后来为我们介绍了顾准添嗣的一些情况:“1937年前后的两三年中,顾准曾经有过两个男孩子,都在不满两周岁时夭折了,患的是同样的脑膜炎症。我没有听到顾准和我谈起过他的这两个孩子和他对丧失这两个孩子的感受,不过我确实在无意中看到过汪璧在两个孩子夭折以后所写的书面材料,这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在丧失了自己心爱的孩子以后用血泪写的,深沉的悲恸,读了令人摧折心肺。中国民俗有这样一个规矩:为了使孩子容易成活,常常给孩子起一个贱名。因此顾准以后生的几个孩子依次起的乳名是稖头(苏北方言,指玉米)、小米、高粱……五个孩子的学名分别是淑林、逸东、南九、秀林、重之。从学名可以看得出来,老大和老四是女孩,其他三个是男孩。稖头1942年底或1943年初生于苏北淮海区。1942年起,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也是解放区最艰苦的时期。为了度过困难时期,解放区一律执行精简方针,因此,稖头生下来不久,汪璧就携女回到上海,和祖母一起生活。后来汪璧于1944年重返解放区,孩子和祖母留在上海。1945年,抗战胜利,经组织批准,我到上海接我母亲和稖头到解放区,此时顾准已从延安回到华中解放区的淮阴,顾准一家在这里团聚了。可是好景不长,停战协定墨迹未干,内战烽火又重新燃起,我母亲以年近七旬的高龄,在内战的硝烟中奔走,从苏北到山东,由鲁南而胶东,最后被迫冒险渡过渤海湾到大连。这时,汪璧又生下了小米,小米学名之所以叫逸东,我虽然没有直接问过顾准,不过,我推测是蕴含有被迫东撤大连的意思。1949年解放上海以前,顾准又添了一个男孩(高粱),在上海又添了一个女孩(秀林,乳名五五)、一个男孩(重之,乳名小弟)。”
顾准和汪璧那时风华正茂,普遍受到人们尊敬。他们的几个孩子都健康活泼地成长着。老母亲操持家务,一家人生活得十分愉快。周末,倘若顾准回来较早,家里总是融融一室,欢声笑语不绝。顾准有时还爱和孩子们一起做做游戏,给他们讲革命故事。
顾准在上海与其他进城干部一样,实行供给制,在生活要求不高的顾准看来,这样生活是相当不错的。顾准一家饮食起居也无什么特殊之处,他不吃小灶,中午到市政府大食堂打饭。晚上如果要开会(据顾回忆,晚上开会是十分频繁的,特别是在1950年),则预先随便买两个葱油饼权作点心,垫垫饥,会后回到家里才吃晚饭。1950年春到1951年初,他与市工商联的资本家代表常常要协商税务工作,开会总在上海大厦,会后常有便宴。这样他便把那两个葱油饼包好带回家去,作为次日的早点。
据当时的同事回忆,顾准参加宴会时,会换一身整齐的中山装,一双黑皮鞋,将三七开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进入宴会厅,便把外套一脱,露出整洁的白衬衫和西式背带长裤,显得既朴素又带点洋派。这是顾准最喜欢的一身装束。上海工商界人士都说他很有风度,具有绅士的派头。
顾准在上海的那几年,为他后来的经济学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后来,顾准一家和上海市财政局的领导都先后搬离愚园路1182号,这里变成了长宁区少年之家。长宁区少年之家于1952年6月1日在武夷路245弄1号成立,1958年9月迁入愚园路1182号,随后,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也并入少年之家。1960年1月1日,少年之家在原来的基础上成立了长宁区少年宫,并迁入了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