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本报8月22日讯 22日上午,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表彰奖励获得2022年度市科学技术奖的项目和人员。2022年度,全市共120个项目(人选)获奖,其中,青岛科技大学汪传生教授荣获市科学技术最高奖,10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3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105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1人获国际合作奖。
为了确保获奖项目保持高质量,2022年度,青岛对科技成果的评选延续了“高门槛”的风格,将奖励数量控制在120项以内,同时取消三等奖项目评选。高质量的另一个体现是,获奖项目中,获国家、省和市科技计划支持的共有82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68%,市级科技奖评选实现了科技奖励与科技立项的互动发展。
此次科技奖励项目质量的提高,也为下一步全市科技项目获得更多高能级立项支持,入围省级科技奖、国家级科技奖提供了有力支撑。据市科技局统计,近5年来,全市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54项,数量占全省40%以上;获省科技奖励534项,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持续在全省保持领先。
高标准严要求之下,企业和重点产业领域获奖成果突出,超高清显示、微波光子传输、海洋环境监测等技术领域涌现出多项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实现全球领先。在全部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项目共73项,占比达60%;在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的108项获奖成果中,企业参与的项目超过三分之二。在全市重点支持的产业领域,获奖成果达84项,占获奖项目数的71.2%。头部科技企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以海尔集团为例,2022年度,海尔共揽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并获得唯一的国际科技合作奖。
青岛从企业需求出发,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加健全。获奖项目中有很多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完成的项目。其中,在科学技术进步奖当中,有两个“成果转化卓越贡献团队”获得一等奖,这是青岛首次将成果转化团队纳入评奖范围。该奖项主要奖励在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起关键作用、作出突出贡献的产业化实施者。这类团队通过为高校和企业牵线搭桥,有力地促成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青岛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卓越贡献团队”获奖项目的完成单位是青岛科技大学、软控股份有限公司、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泰科模具有限公司、青岛高校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人既包括马连湘、陈克正等高校负责人,也有袁仲雪等知名企业家。
此次公布的获奖名单显示,中青年科技人才已经成为青岛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2022年度获奖人员平均年龄为41岁,其中45岁及以下人员占比超四分之三,40岁及以下人员占一半以上;在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超半数为45岁以下人员。青年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中逐渐挑大梁、当主角。